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行業動態—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gopse.cn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武漢捧得全球規劃“杰出貢獻獎”
吳之凌(武漢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市民對武漢的發展,一直集聚著很深的焦慮:武漢與沿海城市、發達區域的差別什么時候能夠縮小,武漢正在建設的項目是否一流? 武漢從來不缺一流人才和思路。從張之洞規劃的藍圖、孫中山構想的建國方略、國民政府1945年大武漢規劃至今,誕生了漢陽鐵廠……一批中國城市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建設項目。 新中國成立,武漢規劃師在從無到有的艱難條件下精心謀劃,誕生了中國城市新的標桿項目:第一座長江大橋、第一條長江隧道、武漢最大城中湖東湖風景區…… 武漢1996年版城市總體規劃獲得國家建設部一等獎,與深圳齊名。這一輪規劃,又贏得了世界規劃界的重視和公認。 武漢大規模的城市建設為規劃工作者提供了世界一流的舞臺,相信未來還將會產生更多的優秀作品。武漢市民應該有信心:武漢有能力做世界一流的規劃。 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是,好的藍圖究竟如何精心組織實施,迅速轉化為美好的現實?武漢缺失形成城市合力這種文化。我們希望象當年倫敦人面對當年大倫敦規劃、巴黎人面對大巴黎規劃一樣……上下一心,形成合力。 黃亞平(華中科技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副院長) 新的城市總規增加了區域視野,將城市與遠城區、與城市圈進行了“溝通”。這樣,會推動武漢城市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發展。 武漢周邊區域有200——300萬人口,現在將這些邊遠地區的農村、鄉鎮納入城市規劃,布局城市設施,規劃旅游發展和生態保護,會讓更多的人受益,城市的發展也更公平、更均衡。 在與民生相關的設施布局上,新總規體現了超前性和均好性。 武漢市的交通堵塞,重要的原因是基礎設施跟不上。新的城市總規預測到了機動化的趨勢,超前引導和提倡公交出行、減少小車,布局了完善的公交系統,滿足外圍居民的出行需求。 分布在城市中心區以外的地區,常常會遇到“看小病也跑市中心”的問題。新總規在社區級的菜場、醫院、教育等設施的布點上,照顧了市民的便利性。在給水、排污、供暖等設施上,也給予了保證。 周婕(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 武漢是中部最大城市,發展經濟的擔子很重,“低碳城市”的追求意味著我們有些技術不成熟的產業要停下來,要加快產業轉型步伐。 規劃是一張藍圖,實現它,要經過全體市民和政府的努力,這種“滲透”是不容易的。比如,武漢要沿著城市的軸向空間建立綠色交通網絡,要建大運量、快捷的公共交通,這個工程量是巨大的。要保護綠楔中的生態用地,需要政府拿政策和資金投入,去安置住在綠楔中的人群…… 得獎只是一個起點,對政府對全體市民,實現這個規劃是一個挑戰。 好規劃不實施還是落后 遠行:規劃好,不如規劃實施好,有規劃就要放開去搞,嚴格去搞,機會不能錯過。 要像規劃一樣自信 啞元:有時我們是否因為落后太久,而變得不自信了 從理論上來說,這個規劃理念是先進的。 從歷史來說,武漢由于先天的影響,而自然形成了多中心的城市格局。 從實踐上看,蛇山還綠、月湖透綠、漢陽六湖連通……這一系列舉措基本上是在實施這一規劃。下一步還有大東湖生態水網等工程將繼續這一規劃思路。 網友評論: 武漢的發展值得期待 WX:以前,規劃的地位不高,老被篡改,成了“墻上掛掛”,現在的政府力度大,規劃作得好,藍圖可以期望變成現實。 水中魚:交通是制約武漢發展的核心問題,總規的軌道設想手筆很大,解決了三鎮交通,以后上班輕松了,就是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實現。 馬尾松12:除了“低碳城市”的規劃理念外,建議應很好研究一下“兩江四岸”的規劃與設計。兩江四岸的景色雖然不錯,但缺少突出的給人以深刻烙印的景色。 在這一點上,應好好借鑒一下上海外灘的設計方案,如有了給人以深刻烙印的景點,將是武漢重要的形象體現。 將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協調。 相關新聞: “海星”布局讓遠城區獲得發展平臺 上一輪城市總規,武漢是圈層式布局。三環線為界,里面是城市發展空間,外面布局陽邏、北湖、宋家崗、蔡甸、常福、紙坊、金口7個新城,作為遠城區發展的平臺。 從生態用地總量上比較。業內介紹,上一輪城市總規“比這一輪生態”。三環線以外,全部作為生態和保留耕地的區域,不讓開發,那是一片廣袤的土地。 生態指標雖然大,矛盾顯現:遠城區幾乎沒有多少建設用地。 現實中,就出現了遠城區的“自選動作”,他們開辟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如盤龍城、漢口北、廟山、流芳……依然是在貼著城市生長。衛星城卻遭到冷落。 這些“自選動作”都布局在三環線以外,規劃中的生態區還是被侵占了。 新總規不再恪守“大”,城市空間的布局是“有取有舍”——生態廊道以內,你必須嚴格保護。廊道以外,在城市發展的軸線上,給了遠城區最大的靈活度,你可以貼主城近一點,也可以結合某個龍頭產業基地新辟一片發展空間。 遠城區有了實實在在的經濟發展空間,城鄉才能和諧發展。 據介紹,政策和規劃條件都是“向”著生態區的。“基礎設施的布局,我們是沿著規劃的城市軸向發展帶建設的。你只有在這個區域里選點,你的水電才是成本最低的。” 從點到群 遠城區杜絕“攤大餅” 上一輪總規,武漢遠城區布局了8大新城。 這些新城是宋家崗、金口……大多離遠城區區政府比較近的地方。 發展的結果,這8個衛星城并沒有形成。 遠城區倒是靠近主城區或沿著主城區延伸出來的城市快速路上,形成了一個個新的發展區,如盤龍城、吳家山、陽邏…… 新總規關注了這些新發展點,在未來的11年里,為每一個遠城區布局了“新城組群”,由4——5個發展點組成。如東部有陽邏、北湖、武鋼、左嶺,東南有廟山、流芳、九峰、豹澥等。 如果還是為遠城區規劃一個新城,它的發展也會圓周一樣向外擴展的。規劃師介紹,“這種組團布局,相互之間有間隙,也是以生態、耕地分隔。避免了新的‘攤大餅’,城市空間也能獲得更多的綠色隔離帶。” “軸向拓展”是對百年規劃的提升 8日,武漢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在國際規劃界最高級別會議上獲得“全球杰出貢獻獎”。 “這一輪城市規劃的空間布局,是對傳統城市規劃的一次提升。”昨日,市規劃局負責人這樣描述。 第45屆國際規劃大會的主題是——低碳城市。 新總規中,武漢城市格局是:六條生態廊道與城市發展用地相間,共同組成至2020年武漢城市發展的新形態,占地3261平方公里。可滿足未來十一年,武漢城市從現在的900萬人發展到1180萬人的建設、發展和生態需求。 “提升”在于城市發展的空間形態變了。“過去我們是圈層式向外擴張,就象現在許多中國城市都有一二三四……環線一樣。城市一圈圈向外生長,俗稱攤大餅。” 市規劃院介紹,新的空間生長方式,是城市呈海星一樣向外伸展——沿著六條軸線。軸線與軸線之間,留出生態廊道。 從“圈層式”轉向“軸向式”,武漢選擇了一種最適合保護自己“澤國”特征的空間形態,大量湖泊和山體就分布在六大生態楔中。據統計,武漢的山體湖泊面積占全市域的47%。不用這種生態禁建線的格局保護,早年武昌沙湖及漢口五湖的“萎縮”就是代價。 城市空間,這樣大手筆地“留白”, 是武漢人追求一種新的城市品質——將自然原生態地融入城市,而不是被建筑擠占后的一種點綴。 有了生態廊道,城市就有了“透氣功能”, 城市的擴展不再是密不透風式地向外“齊步走”。現在武漢的夏天,東湖平均氣溫比城市其他地方低兩三度。未來的武漢,生態廊道會均勻地為城市夏天降溫,縮短開空調時間,創造武漢人的低碳生活。
編輯:royal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1)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