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污分流、廢水利用提前在協和高中低成本實施
當廣州市正在為雨污如何分流、臭涌如何變清而頭疼的時候,在廣州市協和高中,這一切都已率先實現了。這里魚池從不換水卻水清魚歡,園林從不施肥卻郁郁蔥蔥……該校的生態建校成果還引來了環保局的撥款,本周內,一個小型污水處理廠的規劃就要出臺。
從西灣路的校門進去,靠左手邊就是協和高中紀念老校長廖奉靈的奉園。清清的水池、快樂的小魚、潺潺的瀑布還有煙柳畫橋、石上角亭……整個園林就像一幅山水畫,優美別致。一手參與設計的老師郭永峰說,這個水景工程規模雖不小,但極少使用自來水,“水都是從天上來的”。

郭永峰老師在給學生講解奉園之水天上來的原理。范如石/攝
郭永峰解釋,學校在兩年前就實施了雨污分流,污水直接排到市政的排污管,雨水管則接到他們修建的100立方米容量的“地下水庫”。“其實很簡單,雨水經過沉淀之后就很清了,所以說奉園之水天上來。”郭永峰說,學校有4個水處理系統,除糞水以外的幾乎所有廢水都利用起來了,而且他們發現,經生物處理的廢水澆灌出來的花木長勢特別好,從來不用施肥。
記者再隨郭永峰來到“綠園”。綠園收集的是附近教學樓的空調水、洗手水、飲水機廢水等,經過生物處理,又是水質清澈又富含養分的肥水。
雨污分流、廢水利用,這些工程聽起來都挺嚇人的,會不會花掉了大筆資金?郭永峰的回答讓記者很意外:“雨污分流,就幾根管要什么錢?這些電什么的,還有硬件也不用很多錢,我們一年收集一萬多噸水,節省下來水費,兩年就回本了。”
師生發起護樹行動
記者了解到,協和高中的這些生態成果,已經引起了廣州市教育局、林業局、環保局等部門的重視。目前環保局還撥了39萬元資金,資助該校建一個小型的污水處理廠,以利用學校的糞水。該系統方案本周內就會出臺。
郭永峰說,這一系列成果和先進理念,來自7年前的一次師生護樹行動。
2001年,協和中學需要對整個校園重新布局擴建。“看到一棵棵老樹被砍倒,師生們心里都很難受。”郭永峰說,“學校有90多年的歷史了,這些古樹都是和學校同齡的……在老師的帶領下,學校發起了"綠色行動"。”
按照原來的規劃,除了三棵掛牌的古樹名木之外,校中的525棵樹絕大部分都有可能被砍掉或遷移。師生們在一番調研之后,向學校交了一個報告,學校專門修改了規劃,后來只砍遷了74棵。郭永鋒說:“如果一所百年老校連一棵古樹都沒有,是不會有老校的古韻氣質的。護樹行動是值得的。”
學生動手設計園林
擴建后的校園現在建了9片園林,還有原生態森林和人工濕地,師生們走在校園里,看到自己親手保護下來的樹木園林,感覺非常好,而且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實例。郭永峰舉例說,2006年才建成的瘦園,就是完全由學生設計、師生共同建設的。“全校2500名師生用課余時間平整地塊、搬舊磚、砌小路、挖池塘、建濕地,而且還以個人、集體或家庭的名義認捐樹木才搞起來的。”郭永峰說。
在綠園,記者還看到一截一截的粗壯木頭,在截斷面上有個鐵牌,上書:“我在協和生長幾十年,我被砍倒幾十秒。”這就是當年護樹行動未能護住的樹木。現在協和高中的每一個學生都知道這個故事,記者相信,這些學生在離校之后,保護好生態的概念會與他們相伴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