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勝 → 遺產要聞 ![]() |
|
“洛陽工業區”能否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日期:2008-08-11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作者:王洪生 我要評論()
前不久, 河南科技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組常務副組長楊晉毅在網上發布的一則帖子《洛陽網民保護洛陽工業區文化遺產宣言》,在當地掀起一場不小的波瀾,引起當地政府和市民的高度重視與關注。洛陽市有關領導對此專門作出批示,表示應盡快出臺相關措施,保留這些見證了洛陽乃至中國工業發展進程的歷史遺產。 “洛陽工業區”被認為是優秀工業遺產 河南科技大學楊晉毅老師說:自1968年以來,世界上已經有40多處工業遺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但我國尚無一處。中國有必要盡快選取優秀的工業遺產的最典型代表,爭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據楊晉毅介紹:河南科技大學作為綜合實力名列河南省前幾名的大學,河南科技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組多次承擔國家和省里社科重大項目。研究小組成員對文化遺產保護非常有興趣,因此在1985年開始進行有關的研究,如今已經完成了多項課題。 1997年,承擔河南省社科“九五規劃”重點項目??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研究;2003年,承擔國家文物局項目洛陽市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研究;2005年完成研究報告,引起國家文物局領導高度重視;2006年,承擔河南省文物局項目??洛陽工業區工業遺產保護研究,當年完成了研究報告。 洛陽工業區工業遺產研究報告認為,根據有關大學文化遺產研究組長達十幾年的深入調研,洛陽工業區就是舉世罕見的有重大價值的優秀工業區,深感工業區價值巨大。 楊晉毅說:“我們大都在洛陽工業區長大,對這片土地非常熟悉和熱愛。建設帶有這么多文化符號,規劃如此整齊、雄偉壯闊的工業建筑,我國除了洛陽沒有第二處,洛陽工業區將來一定會成為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的一個亮點。” “一五”期間最集中的工業區之一 洛陽工業區是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建設的重點工業區。“一五”時期,前蘇聯援助中國的奠定中國工業基礎的156個項目中,有6項安排在洛陽工業區,是最集中的工業區之一,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有巨大的歷史文化價值。 在“一五”時期中國建設的8個重點工業城市中,洛陽工業區布局合理,規劃科學、完美,被譽為“洛陽模式”,公認為是當時中國工業區最好的規劃,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名氣。 長約6公里的建設路貫穿洛陽市工業區的東西,沿路排列著四個重點項目。其中,第一拖拉機制造廠生產的拖拉機和推土機,長期占有中國拖拉機保有量(按標準臺計算)的50%以上,承擔著中國60%機耕地的耕種作業量。 礦山機器制造廠生產的礦山用大型提升機、洗煤廠用大型洗選設備和鋼廠用冷軋管機,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分別達90%和80%以上。 軸承廠生產的精密軸承和超大型軸承,裝備了包括“神五”、“神六”在內的幾乎所有國防尖端設備。銅加工廠生產的特種材料,廣泛用于航天、航空、兵器、艦船、通信等國防領域。 同是156個項目之一的河南柴油機廠生產的輕型高速大功率船用柴油機,在1960-1980年期間,曾經裝備了中國海軍90%以上的高速炮艇、魚雷快艇、輕型護衛艦和海岸巡邏艇。 西苑路是洛陽市工業區主干道之一。沿西苑路排列與工業區主要工廠配套的河南科技大學(中國農機工業教育中心)、中國拖拉機研究所、中國耐火材料研究院、中國農機工廠設計院(原機械工業部第四設計院)、中國有色金屬研究院、中國船舶材料研究所,以及中國軸承研究所等,其主樓大部分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設,帶有那個時代的鮮明印記。 它們與建設路上的四個工廠大門與廠部大樓正面相對,遙相呼應,形成了洛陽工業區雄偉磅礴的整體面貌。 忽視與毀壞遺產的現象仍在持續 最近幾年,由于種種原因,洛陽工業區巨大的文化與歷史價值沒有被人們認識與理解,對洛陽工業區偉大文化遺產的破壞與損毀一直沒有間斷。 特別是今年年初,西苑路綠化帶1496棵法國梧桐,其中有1141棵,除樹梢以外的大部分枝干被全部砍光,不僅美麗的城市景觀被基本毀滅,其更新空氣、消除有害氣體、過濾粉塵、降噪消音的環保功能也基本消失。 事實上,早在幾年前這種破壞就開始了,現在仍在繼續:建設路上,洛陽礦山廠、軸承廠的廠部大樓被改建;西苑路中國耐火材料研究院大樓面墻進行“現代化改造”,洛陽礦山廠門前廣場西側,連續建造了兩座體量巨大的新建筑,廣場原有風貌被嚴重破壞。 構成洛陽工業區偉大遺產的,還包括有代表性的幾個居民生活區:2號、5號、10號、11號等街坊。它們均是1950年代建設,帶有那個時代的鮮明印記,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是洛陽工業區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1980年以來,洛陽工業區在“一五”時期建設的36個街坊,大部分已經改造重建,較完整保存原貌的街坊已經不多。從目前情況看,這幾個街坊,特別是五號街坊,想要完整保存下來,困難極大。 目前保持上世紀50年代原貌的街坊還有:2號街坊、5號街坊、10號街坊、11號街坊等。這幾個有重要意義的歷史街坊的生存,依然面臨非常嚴峻的局面,特別是5號街坊,已經處在危機中。 為此,洛陽市民決定在有關部門制定完善的保護措施之前,臨時擔當起保衛洛陽工業區文化遺產的歷史任務,并自發成立了“洛陽網民保護洛陽工業區文化遺產小組”,通過網絡發表宣言,引起有關部門重視。 保護與發展如何平衡 中國第一拖拉機廠一位老職工充滿感情地說:我的家就在“一拖”的后面,站在院里就可以看到“一拖”的建筑。回老家時,建設路或中州路是兩條必經之地。但我更愿意從建設路走,因為可以看到“一拖”古樸的廠大門和大門南邊矗立的毛主席像,看看礦山廠的大樓,很過癮。 一位市民說:這些工業文化遺產代表了洛陽曾經輝煌的工業歷史,也是這個城市經濟發展的見證和文化之脈。 還有群眾表示:工業文化遺產只有近百年或幾十年的歷史,但它們同樣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我們應該像重視古代文物那樣重視工業區文化遺產。 洛陽市民紛紛表示:這些工業區文化遺產是洛陽獨具特色的東西,記載著父輩的青春歲月,應該得到保護! 但也有群眾表示出了質疑:工業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現代工業城市,不可避免會產生一定沖突,比如土地問題、規劃問題等等。建議建設“洛陽工業文化遺產博物館”,讓保護和開發建設并行不悖。 今年51歲的河南科技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組組長楊茹萍說:“洛陽工業區的文化遺產,是中國、俄羅斯、烏克蘭友好交往與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最典型范例之一,應該積極探索、研究將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可能性。” 在洛陽市西工區殘聯工作的符雪松也認為:保護這樣的工業文化遺產,不僅是洛陽的歷史財富,也是新中國不可多得的文化財富,其價值不可估量!他還建議,對幾個一五時期的部分廠房保持原貌,保留過去的一些生產流程,工藝技術和老機床老設備,并以此制造新的旅游項目。 記載50年的工業發展史 從小在洛陽長大,現在深圳工作的劉老師說:“非常贊同保護洛陽工業區文化遺產。上世紀50年代末,我的父親就是以技術員的身份從遙遠的吉林“一汽”奉命調入洛陽的,喝洛河水,住簡易工棚,同祖國各地的幾萬名工程基建兵一起,用磨滿厚繭的雙手蓋了工業大廠房,建起了洛陽軸承廠,一干就是30多年。” “從唐以后衰落一千多年的洛陽,正是在50年前成為工業重鎮后才重新崛起,走到了今日的輝煌。沒有50年來的工業發展,就沒有今日的洛陽。洛陽人應該把50年來的成果盤點一下,評估一下,把那些能夠反映中國和洛陽工業歷史的建筑、設備列入保護范圍保存下來,讓更多的人認識其價值。”洛陽一位市民如是說。 曾在一拖工作近30年、后曾任洛陽市委書記的王德忱,已經81歲高齡,王老回憶起那段歲月,依然記憶猶新。他說:“'一拖'的廠房從1955年10月開始建,1959年11月全部建成。在這里誕生了中國第一臺'東方紅'拖拉機,拉開了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序幕。還有洛陽軸承廠、礦山機械廠、銅加工廠、耐火材料廠這些重點建設的廠子都起來了,推動了洛陽工業的快速發展。可以說沒有這批工廠,就沒有今天的洛陽。” 中國古都學會一位專家也指出:洛陽不僅以“九朝古都”名滿九州大地,澗西的洛陽工業區也以重要的“社會主義工業基地”彪炳史冊。兩者對照,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保護工業區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洛陽發展史上輝煌的一頁。 保護需要政府的積極支持 洛陽市民田瑞娟建議:洛陽工業區要納入城市整體發展,有點有面地去做。保護和升級改造、開發利用結合,在詳盡調研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保留、做強做大一部分工業企業,開發利用(旅游是其中一方面)一部分企業。 還有許多洛陽市民也表示了相同的觀點:工業遺產能反映一個現代化國家的發展歷程,應把民眾和專家認可的標志性、有特色的東西留下。 談到洛陽工業區文化遺產保護的理想狀態,楊晉毅老師說:希望洛陽市的領導盡快啟動有關保護工作,召開公開、透明的聽證會,聽取百姓建議,制定保護規劃,搶救這些珍貴遺產。 楊晉毅告訴《中國經濟周刊》:“5月15日下午,我和楊茹萍老師應邀到澗西區政府,與有關領導和有關部門的負責人進行了面對面地交流。對工業區的保護,區政府的態度是非常積極主動的。我們看到了區長的批文,我們深受鼓舞。” 楊茹萍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應有關領導的要求,我們起草的有關洛陽工業區文化遺產保護的報告,已經上報澗西區有關領導。”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