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讓每座公園都有自己的“玩法”
在公園里面可以干什么?
如果你的答案還停留在散散步、打打拳、看看花花草草,那絕對要趁著空閑去銀川的各個公園轉一轉。
中山公園,隱藏著一個吸引親子參觀的治愈系動物園,還坐擁文昌閣等古跡,文化底蘊深厚,盡顯歷史滄桑;海寶公園,從水上兒童樂園到激情賽車、叢林探險,再到露營、咖啡、罐罐茶一應俱全,一家老小玩上一天也不膩;森林公園,“變廢為景”的創意改造,將廢棄小火車與本土植物巧妙融合,打造出兼具工業風與自然美的獨特景致……
逛一逛、看一看就會發現,如今的公園不只有綠樹繁花、鳥鳴蟲唱,而是越來越會“整活兒”——“公園+露營”“公園+市集”“公園+購物”……圍繞“公園+”的文商旅新玩法正推動公園從單純的休憩空間悄然蛻變為承載多元功能的活力舞臺,裝點了市民的美好生活,更為城市綠色發展打開了無限可能。
曾幾何時,城市公園千篇一律,相似的綠化樹種、堆砌的草木亭臺讓人審美疲勞,缺失的功能服務及重建輕養等問題,也嚴重影響了其使用效果。在群眾需求越來越多元的今天,打破“千園一面”,構建“一園一品”,讓每個公園都有自己的“玩法”,關乎市民游客的游覽體驗,也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展現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徑。
眼下,銀川市正持續推進小微公園、口袋公園建設。截至目前,已建成百余個,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未來,這樣的公園還會更多。怎樣讓公園“活起來”“潮起來”,每一個都擁有自己的獨特“玩法”?
方法其實很簡單:深植于寧夏獨特的自然稟賦和文化基因,算好“特色賬”。一方面,要從規劃入手,為每座公園建立獨特的“文化基因庫”,精雕細琢其文化筋骨,找準自身定位,避免同質化競爭,打造具有持久吸引力的特色品牌;另一方面,要精心策劃主題游線,鼓勵在地社區、文化團體深度參與,使“玩法”真正從土壤中生長而出,有機嵌入城市文旅脈絡之中,形成不可替代的文化地標。只要牢牢守住生態底線,深挖地域特色,精心設計業態,讓每座公園都成為講述地方故事、凝聚鄉土情懷的“文化會客廳”,城市空間的溫度與魅力,就能在這“一園一品”的智慧中,如塞上春水般汩汩流淌、生生不息。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選一個身邊的公園,點上一個罐罐茶,一邊烤幾個棗子,一邊聊聊生活工作……“千園千面”里有百花齊放的動人風景,也有都市人向往的愜意生活。讓每座公園都有自己的“玩法”,幸福安逸才會觸手可及。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安徽推進廊橋數字化保護
項目自2024年11月啟動以來,經過7個月的采集制作,完成全省12座國保、省保廊橋的全方位數字化記錄,包括高精度三維數字化信息采集、無人機傾斜攝影測量、地面與空中全景影像獲取、文物現狀測繪圖制作、三維建模等重點工作。同時【詳細】
城投產業化尋路:城市更新撬動存量資產盤活
隨著“十四五”接近收官,“十五五”面臨開局,地方融資平臺也在探索中積累轉型經驗。眼下,城投平臺產業化已經成為業內的普遍共識。多地在制定“十五五”規劃編制的同時,也在總結以往轉型經驗,其中“資產盤活+城市更新”成為產城融合的一個縮影【詳細】
北京副中心:公園“活”起來 文旅“火”起來
如今副中心公園里的新玩法層出不窮:有“通州小外灘”之稱的運河西岸活力街區,綠心公園的飛極迦、阿派朗樂園等,都為市民游客在游園賞景之余,增添了新場景、新體驗、新玩法,持續帶火全域文旅消費新熱潮【詳細】
張廣漢:守護老縣城,賦能新生活
城市更新會融入現代元素,但必須保護傳統文化、賡續歷史文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