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投資亟需配套政策支持
馮奎(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研究員)
近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簡稱《意見》)。這不僅凸顯了城市更新投資在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更反映出其在穩增長中的重要性。
當前,我國城鎮化率已超過65%,城市發展進入增量建設與存量更新并重的新階段。隨著城市規模持續擴張、功能迭代升級,老舊設施改造、空間優化等需求日益迫切,城市更新投資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
這次《意見》重點提出8方面城市更新任務,包括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整治改造;開展完整社區建設;推進老舊街區、老舊廠區、城中村等更新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造;修復城市生態系統;保護傳承城市歷史文化等。僅就這些領域來看,預計未來5年,每年在城市更新領域投資總額應10萬億元左右,將成為拉動內需、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
城市“生命線”的系統升級尤為迫切。這部分更新范圍涵蓋供排水、燃氣、供熱等地下管網更新改造、經濟集約型綜合管廊建設,以及污水處理體系升級等核心領域。以地下管網為例,我國部分城市管網服役年限超50年,滲漏、老化問題突出,改造需求迫切。
城鎮老舊小區整治改造,既能改善民生還能釋放消費潛力。全國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約17萬個,保守估計僅基礎類改造投資需求即達1.2萬億元,疊加加裝電梯、智慧社區等項目,總市場規模至少將再多增幾萬億元。
老舊街區、廠區及城中村改造能夠有效激活城市存量空間價值。商業街區升級可推動傳統商圈向體驗式、智慧化消費中心轉型;老舊廠區可轉型為文創園區、科創基地等新興載體;城中村改造關聯到公共服務設施補短板、土地集約利用等。全國部分重點城市待改造城中村項目,預估投資規模就已超萬億元。
歷史文化與公共空間更新能提升城市軟實力,也是重要的投資領域。一方面,歷史街區改造需兼顧保護與活化,可通過數字化展示、文旅融合等方式,讓歷史建筑“活起來”;另一方面,口袋公園、社區綠地等小微空間的建設,可有效緩解城市“綠色空間饑渴”。
盡管城市更新投資前景廣闊,但當前項目落地仍面臨一些挑戰,核心在于投資吸引力還有待提升。
許多城市更新項目投資回報周期長。以老舊小區改造為例,除政府補貼外,企業需通過停車位收費、廣告運營等方式回收成本,往往需要8—10年才能實現盈利。這與社會資本追求3—5年回報周期的訴求有差距,導致一些相關企業參與積極性不足。
一些城市更新項目還可能面臨融資問題。由于一些項目周期長、抵押物不足等問題,銀行貸款審批門檻較高;發行債券則面臨信用評級要求高、融資規模受限等問題。而新興融資模式如REITs,目前僅適用于部分收益穩定的項目,且發行流程復雜、底層資產確權難度大,目前還難以滿足大規模資金需求。
因此,要使數萬億的城市更新投資落地,就亟需出臺配套政策,增強投資吸引力。
第一,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構建多層次資金保障體系。中央層面,應通過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央預算內投資,重點支持公益性強、收益性弱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地方政府則可整合住建、財政等部門資金,設立城市更新專項資金,并在債務風險可控前提下,擴大專項債券發行規模。同時,探索建立“中央—地方—社會資本”的聯合投資基金,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資金合力。
第二,完善稅收優惠政策,降低企業投資成本。需全面落實土地增值稅、契稅、印花稅減免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城市更新項目,可給予一定的企業所得稅優惠;針對老舊小區改造、歷史文化保護等項目,可探索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第三,創新金融支持方式,拓寬多元化融資渠道。可考慮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城市更新貸”等專屬信貸產品,延長貸款期限至10—15年;應推廣REITs試點,簡化發行流程,擴大底層資產范圍,將老舊廠房改造、商業街區運營等納入發行標的;應探索設立城市更新產業基金,通過“優先級+劣后級”結構化設計,吸引保險資金、養老金等長期資本參與。
第四,優化用地政策,釋放土地要素活力。應強化“項目跟著規劃走、土地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允許土地混合開發利用,支持工業用地轉型為研發、文創等用途;應建立低效用地盤活激勵機制,對主動改造的企業給予容積率獎勵、地價優惠;應簡化土地用途轉換審批流程,明確過渡期政策,降低企業用地成本和風險。
此外,還需要完善項目審批制度,打造高效服務環境,提升項目推進效率,等等。通過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協同發力,有望破解城市更新投資難題,釋放萬億級市場潛力,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遼寧構建四季消費場景 冰雪景區“一專多能”
支持冰雪景區從冬季運營模式切換至春夏季運營模式,遼寧文旅部門積極發力。自4月起,遼寧文旅部門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開展業務培訓,指導冰雪景區深度挖掘四季資源稟賦、拓展多季節產品開發思路【詳細】
北京首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案例公布
首屆“新時代北京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在市規劃展覽館發布,金隅興發科技園礦山生態修復等16個案例入選,為超大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彰顯首都生態治理的創新示范作用【詳細】
河北出臺省級自然公園管理辦法
近日,河北出臺省級自然公園管理辦法(試行),對加強省級自然公園保護、管理和利用作出進一步規范,以全面促進省級自然公園持續健康有序發展。有效期為2年。辦法分為省級自然公園設立調整和撤銷、總體規劃編制和分區管控、保護與利用等5章40條,適用于全省省級自然公園的管理【詳細】
京津冀:工業遺產蝶變城市文旅新地標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包括首鋼園在內,京津冀地區在工業遺產保護利用上已有許多有益嘗試。工業遺產通過對原有資源的保護與再利用,推動園區從“工業銹帶”向“城市秀場”華麗轉變。在這里,游客能夠了解工業文化,還能進行觀光、研學和旅游等活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