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超大城市的生態答卷
在蘇州河畔遠眺陸家嘴地標建筑群。王 初攝(人民圖片)
“城市與自然的融合,河口與海洋的交匯”——在COP15第二階段會議“中國角”邊會活動上,上海的主題展示吸引了許多與會者的關注。人們不禁好奇,這座經濟活躍、人口眾多的超大型城市,如何寫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答卷?
“上海是一座由濕地發展而來的超大城市。”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程鵬介紹稱,上海所在的長江口,正好位于全球鳥類八大遷徙路線之一“東亞—澳大利西亞”路線中段,每年有近100萬只次遷徙水鳥在上海的崇明島灘涂濕地遷徙過境。上海地區記錄到的水鳥,占全國水鳥種數的80%,白頭鶴、小天鵝等珍稀瀕危鳥類都有穩定種群在上海越冬。
為保護鳥類賴以生存的灘涂濕地,上海市于2013年啟動崇明東灘生態修復項目,控制入侵物種互花米草的擴張,優化鳥類棲息地,并投入科研監測基礎設施,形成了近4萬畝環境相對封閉、水位可調控管理的修復區域。近年監測數據顯示,生態修復區內外鳥類種群數量均明顯增加,底棲動物種類和數量也保持穩定。
而在城區的繁華盛景中,黃浦江兩岸45公里、蘇州河中心城段42公里岸線的公共空間,陸續貫通開放,昔日的工業銹帶變為活力水岸,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臨水濕地空間;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內部,上海將社區中廢棄或臟亂的“邊角地”改造為生境花園,為城市野生動物提供輔助的食物、水源及棲息地;為減少人與野生動物在城市中的沖突,上海市發動市民開展“貉口調查”,系統查清貉在城市中的密度,通過科普宣傳增進市民對其習性的了解,開展疫源疫病監測,促進人與野生動物的和諧共存……有力擴展的生態空間,讓上海變得更加休閑宜居,也讓綠色成為這座繁華都市的鮮明底色。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上海還在探索推動碳市場機制與氣候金融體系發展,為服務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找尋更加有效的市場工具。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在邊會活動中表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所必須面對的重要任務。他呼吁促進金融要素與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關鍵領域緊密結合,引導更多資金流向這些領域。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