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植物園:城市中心的植物博物館
上海植物園槭樹園秋景
圓葉非洲堇
杜鵑“胭脂”
寶華玉蘭
從江蘇宜興引進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銀縷梅
眼下,上海植物園展出了近50年來收藏的百余種珍稀瀕危植物,包括具有椰子香味的細葉腋唇蘭、與螞蟻共生的香蕉蘭等蘭科植物,還有大型鹿角蕨、樹蕨、觀音蓮座蕨等蕨類植物。一座超大型雨林缸景觀“山谷之靈”更是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雨林缸內集中展示了25種苦苣苔科珍稀瀕危植物,令人大飽眼福。
此次展出的珍稀植物只是上海植物園遷地保護成果的一小部分。長期以來,植物園致力于野生植物資源的引種、馴化、遷地保護、繁育等,并潛心植物種質創新工作,在山茶、杜鵑花、木蘭、海棠和鳶尾等類群的培育和推廣上已取得豐碩成果。
如今,上海植物園已成為上海城市中心的植物博物館。
植物引種保存保護
按照不同時期工作側重點,上海植物園的植物保護工作可以劃分為植物引種保存和植物綜合保護兩個發展階段。
上海植物園的前身龍華苗圃建成于1953年,主要工作以植物引種保存為主,兼顧綠化樹種的開發與應用。此后20年間,共引種600多種植物,包括蘭花、杜鵑、山茶、菊花和各類盆景植物。
當時,植物園在現今盆景園南側建立了一個母本園,收集保存了落羽杉、榧樹、紫楠、細花泡花樹、青岡、秤錘樹、黃山欒樹、七葉樹、樟葉槭等鄉土樹種,成為日后改建植物園的重要植物材料,也為全市園林綠化建設打下基礎。
1973年,上海植物園建立第一個引種苗圃并編寫了引種名錄。此后多年間,引種團隊赴浙南和閩北開展野外引種,還先后在浙江西天目山、安徽黃山、江西大余、廣東湛江和海南島建立了引種基地,并派員常駐當地采集野生苗,栽植養護一段時間后再引種回上海,開啟了上海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植物引種工作。
到1987年,上海植物園已篩選出200多種上海地區適生的優良樹種,并首次成功推廣了水杉、秤錘樹和新含笑等珍貴樹木。遷地保育成果不僅“反哺”城市園林綠化,還帶動了江浙兩地苗木市場的發展。
1993年,上海植物園植物種類已增加到近3000種。
老一輩上海植物園人在開展野外收集的同時,還與世界各地植物園廣泛開展了種子交換。1996年,曾任英國副首相的赫塞爾廷通過英國外交部索要上海植物園種子交換目錄,并在訪問上海期間專程參觀了上海植物園。
2000年以來,上海植物園遷地保護工作開始由原有的植物收集保存,逐步向專科專屬以及珍稀瀕危植物的引種和保存方向轉型,形成了植物園研究與展示特色類群。
上海植物園在本土植物尤其是瀕危植物的遷地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植物園共收集近1萬種(含種下分類單位),保存標本1.82萬份、種子2700余份;已建成盆景園、蘭室、桂花園等專類園15個,另有宿根園、巖石園等7個專類園在建,預計2023年完工;保存國家重點保護植物321種(隸屬于49科88屬),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71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250種。
上海植物園已成為國內珍稀瀕危植物收集最為豐富的單位之一,凸顯了植物園在植物多樣性遷地保護中的突出地位。其中,不少種類已能夠適應上海新的生態環境,如秤錘樹、水松、連香樹、黃檗、寶華玉蘭、舟山新木姜子等樹種生長發育良好,水杉、銀杏、鵝掌楸等樹種已在上海地區得到了廣泛應用。
近年來,上海植物園聚焦楠木類珍貴樹木以及木蘭科、蘭科、鳶尾科和苦苣苔科等類群,開展瀕危現狀調查、現代分類學、種群遺傳學和遷地保育關鍵技術攻關等綜合保育研究,構建了寶華玉蘭、浙江楠等珍貴物種保育技術體系,保護成效顯著;同時,基于建園初期就已積淀的木蘭類、楠木類等珍貴樹種引種栽培經驗,持續開展瀕危植物遷地保育相關研究,引種篩選適于上海地區生長的珍貴樹種,推動珍貴樹種在本地園林綠化中的應用。
生命在異地綻放
早在1954—1973年時,上海植物園就開始收集引種、培育和生產國內外新優植物,其中溫室更是全國第一批建成的溫室之一,收集引種來自中國各地乃至世界范圍的新優植物及珍稀瀕危植物,讓眾多生命在異地得以綻放光彩。
上海植物園目前擁有兩座展覽溫室和三座后備溫室,通過遷地保護、種質資源收集和保育擴繁等方法,共收集保育熱帶、亞熱帶植物5000余種(含品種),其中包括珍稀瀕危的蘭科植物、獨具特色的苦苣苔科植物和鳳梨科植物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多肉植物、食蟲植物、天南星科植物等。
上海植物園的蘭科植物收集量占溫室植物總收集量的10%,有96個屬、約450種,以石斛屬、兜蘭屬、貝母蘭屬和石豆蘭屬比例最高,杏黃兜蘭、巨瓣兜蘭和同色兜蘭等蘭科植物野外數量稀少、極為珍貴。
自2000年開始,上海植物園蘭科植物保育團隊多次赴云南、海南和廣西等地進行考察學習和引種工作。植物園針對筍蘭、香蕉蘭、金石斛等珍稀瀕危蘭科植物進行無菌播種及擴繁,獲得專利一項,并對一些觀賞性強、園藝價值高的珍稀瀕危植物,在馴化保育技術成熟的情況下進行雜交育種。
在持續推進蘭科植物引種保育工作的基礎上,上海植物園還積極探索專題植物展覽。2022年,為進一步加大蘭科植物的展示和科普,設立了以蘭科植物為主的珍稀瀕危植物保育溫室,在展覽溫室內開設以蘭科為主題的珍稀瀕危植物展區。
長期以來,上海植物園針對苦苣苔科植物開展收集、培育和生產工作,不僅建立了上海植物園苦苣苔科保育中心(上海分中心),還是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苦苣苔科專委會副秘書長單位,合作出版了《中國遷地栽培植物志(苦苣苔科分卷)》。
2015年起,上海植物園擴大苦苣苔科植物的系統收集工作,至今已建成苦苣苔科保種溫室2個,收集到涉及34個屬、共計原生種150余種、園藝品種150個。其中,包含中國特有種、珍稀瀕危物種以及《中國紅色植物名錄》中的極?;驗l危物種和部分尚未命名發表有待研究開發的苦苣苔,收集成果十分豐碩。我國植物分類學史上有記錄的第一份植物標本采集記錄卵圓報春苣苔,如今已是上海植物園保育的特色植物。
同時,上海植物園苦苣苔團隊積極開展雜交育種、栽培研究和景觀展示工作。2019—2022年,在世界苦苣苔協會成功登陸“旋律”“上植彩虹”“祁門紅茶”3個苦苣苔科植物新品種,充分展現了上海植物園在苦苣苔科植物栽培方面的實力。
全世界已知的鳳梨科植物有52屬、3320種。上海植物園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已啟動鳳梨科植物的引種收集工作,擁有豐富的鳳梨科植物種質資源。
經過30余年的努力,植物園已收集鳳梨科植物41屬、450種,加上國內外園藝學家人工雜交出來的觀賞品種,共有1100余種(含品種),是國內收集種類最多的植物園之一。
自2011年起,上海植物園多次嘗試將鳳梨搬到露天進行種植和造景示范,已篩選出近百種可用于上海地區春季至秋季應用的種類,為推動鳳梨科在上海公園綠地的推廣應用做積極嘗試。
此外,上海植物園還開展了觀葉植物、多肉植物的研究工作,引種收集天南星科31屬116種、竹芋科6屬23種(含變種、品種),篩選出重點推廣應用種類25種,并對其中的優良品種進行了生產擴繁。
潛心植物種質創新
植物資源種質創新與可持續利用是植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方式之一。
上海植物園科研人員始終把植物創新利用擺在科研核心位置,以工匠精神潛心植物資源研究與新優品種培育,為觀賞植物注入“中國芯”,助推我國花卉產業高質量發展。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上海植物園已在山茶、杜鵑花、木蘭、海棠和鳶尾等類群的培育與推廣上取得豐碩成果。
長三角地區山茶的應用主要以國內傳統品種為主,存在品種和應用形式單一、品種退化、栽培養護難等問題。
山茶喜酸性土壤,而上海地區土壤偏鹽堿性是山茶栽培的重要限制因子。針對以上問題,上海植物園山茶創新團隊充分利用我國山茶屬連蕊茶組資源的優勢,逐步確立了“束花茶花種質資源創新計劃”,以培育高觀賞性和強適應性的茶花新品系為主要目標,深入開展應用基礎和關鍵技術研究。
束花茶花品種系列具有新穎獨特的園藝觀賞和景觀應用價值,在適應性上突破了傳統茶花的不耐輕度鹽堿和日曬的弱點,拓展了茶花的應用范圍。目前,已選育束花茶花新品種21件,其中15件獲國家林草局新品種授權,1件獲美國專利。
此外,科研人員針對束花茶花品系還配套開發了扦插繁殖專利技術,提高了繁殖系數,實現了新品種產業化育苗,以新品種使用權許可方式與企業合作建設了2個示范性繁育基地;開發了配套栽培技術和工程化技術,在我國多個省份推廣應用,并與法國簽署了試種協議。
上海氣候高溫高濕,土壤偏堿性且黏度過高,而杜鵑花喜酸性和疏松土壤,綠地養護難度極大。杜鵑花研究團隊以提高杜鵑花的本土適應性和觀賞性為目標,潛心優良資源篩選、種質創新關鍵技術研究和新品種選育。
近幾年,研究團隊收集保存杜鵑花資源200多份,開展了資源系統評價篩選和抗逆性研究,獲得優良種源的雜交家系20多個,選育抗逆性優良的子代株系30多個,其中獲國家林草局授權杜鵑花新品種4個。
研究團隊還建立了杜鵑花綜合栽培技術體系和菌根研究技術體系,開發優良菌株和接種技術,主持編制完成國家林草局行業標準《杜鵑花綠地栽培養護技術規程》,為自主產權的杜鵑花新品種推廣準備了栽培技術基礎,支撐了國內外杜鵑花新優品種在上海綠地景觀中的應用示范。
鳶尾文化底蘊深厚,株型優雅,花色豐富、花型奇特,生態類型多樣。鳶尾研究團隊以長三角地區適生的鳶尾類群為重點,長期致力于鳶尾屬收集、綜合評價、抗逆性研究、種群遺傳學、遺傳育種學等研究,初步形成了鳶尾創新研究體系。
目前,上海植物園從國內收集保存野生鳶尾屬植物40余種,引進鳶尾園藝品種400余個,發布地方規程1項,申請專利2項,申請農業農村部新品種5個,國際登錄鳶尾新品種32個;同時,率先建立鳶尾繁殖技術規程,在上海市指導建成鳶尾專類園5個,并將鳶尾新優品種規?;耘嗪头敝臣夹g在浙江、江蘇、江西、云南和山東等多省市進行推廣示范。
在傳承老一代植物園人的創業精神下,上海植物園將持續開展珍稀瀕危植物遷地保育研究,高質量完成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植物遷地保護戰略在華東地區的落地和實施;同時,結合傳統雜交手段與現代育種手段,進一步完善觀賞植物高效培育技術體系,培育更多高抗性、高觀賞性的優質觀賞植物新品種。(圖片均由上海植物園提供)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