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平院士解讀《鄉村振興促進法》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才振興。未來半個世紀中國最大發展機會在鄉村振興。"5月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寧波大學中國鄉村政策與實踐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陳劍平接受《中國經濟周刊》專訪時說。
2021年4月29日,《鄉村振興促進法》由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該法是我國第一部直接以"鄉村振興"命名的法律,也是一部全面指導和促進鄉村振興的法律。
《鄉村振興促進法》出臺有何戰略意義?如何理解"促進"二字深層次含義?《鄉村振興促進法》出臺后,如何解決鄉村振興所需的資金和人才問題?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專訪了長期研究宏觀農業戰略和鄉村發展問題的陳劍平。
《鄉村振興促進法》具有務實性和前瞻性
《中國經濟周刊》:作為宏觀農業專家,您如何看待《鄉村振興促進法》的出臺,該法落地有何戰略意義?
陳劍平:法律從調整的方法區分,有主體法、行為法、促進法等不同類型,《鄉村振興促進法》是促進法。促進的是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應該做些什么。
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頒布了《農業法》 《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種子法》《農業技術推廣法》等多部涉農方面的法律法規,但是還沒有一部鄉村全面發展的總體性法律保障制度?!多l村振興促進法》是第一次為鄉村專門立法,這對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鄉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正在進行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以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都有重要意義,而且對通過科學統籌要素資源、精準有效破解需求難點來系統提升三農發展質量,為鄉村振興提供全局性、系統性的法律保障,同樣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中國經濟周刊》 :如何理解"促進"二字?該法的落地對中國鄉村發展帶來哪些變化?
陳劍平:我理解《鄉村振興促進法》中的"促進",就是促使前進,也就是加快推動的意思。
《鄉村振興促進法》規定的促進對象,不僅涉及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還包括特色農業、休閑農業、現代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手工業、綠色建材、紅色旅游、鄉村旅游、康養和鄉村物流、電子商務等農業的新產業、新業態。
"促進"深層次含義涵蓋的不僅是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還包括了農村社會生活和人居環境改善,鄉村文明風貌和人的精神面貌的改善。其目標不僅體現在農民收入的增長,還體現在農民的教育、醫療、科技、文化等綜合保障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所以《鄉村振興促進法》對產業發展、人才支撐、文化繁榮、生態保護等進行了全方位的法律規定,也就是全方位的促進。
此外,鄉村振興涉及部門多、關聯人群廣,任務難且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久久為功。在從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的歷史性轉移過程中,鄉村振興各項工作需要在黨中央的全局統籌謀劃下,穩步推進。過程中可能需要不斷地優化、完善,需要各個系統、不同部門積極主動地協同。我理解這里的"促進",不僅僅是規范,更多的是推動,是引領,是方向,體現了務實性和前瞻性。
《鄉村振興促進法》規定的制度措施,既包括各級政府的職責和監督檢查的范圍,也明確了具體的扶持手段。這些規定,對于扎實、持續促進鄉村振興,提供了一攬子的制度規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重要的制度保障。這樣的話,才能確保在整體上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
鄉村振興要讓村民成為參與主體
《中國經濟周刊》:鄉村振興推進過程中,如何界定政府及市場的邊界?怎么理解您提出的鄉村運營戰略?
陳劍平:《鄉村振興促進法》能夠落地實施,關鍵是要發揮政府和市場兩方面作用。
目前看,鄉村振興中政府的主導作用非常明顯,各種投入也在不斷加大。但市場的作用還有潛力可挖,雖然一些大型工商資本已經開始投向農業,包括建了很多美麗村莊、農旅項目等等,在點上已有很多的探索和實踐,但在線上、面上還沒有形成科學系統的發展邏輯,并且當下的實踐有兩個特點非常明顯:一是鄉村參與不足,二是農民參與不足。
中國鄉村政策與實踐研究院的研究方向是"用市場化的方式振興鄉村",主體任務就是"運營村莊",也就是把村莊整體作為一個主體來運營,鄉村在產業資源、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等領域,都有巨大豐富的潛力可待挖掘。近年來,我們與鄉村干部一起研究村莊如何運營,嘗試以市場化的方式讓基層、讓村民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使他們成為鄉村振興的直接推動者和參與者,也使他們成為鄉村振興發展成果的優先享有者、鄉村振興戰略在基層的主動宣傳者。
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涵蓋產業的再造、生活的再造、生態的再造和服務的再造,再造是基于歷史和現實的重塑,是優化,是提升,而不是簡單的替代和替換。過程中,需要黨委、政府、科研院所、工商企業、金融保險機構以及農民和市民的各方協同,缺一不可。
從我們的研究實踐來看,政府的統籌引領是第一位的,在頂層設計、制度供給、資源協調、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政府搭好臺,企業唱大戲,我們要引導和鼓勵工商資本和金融資本科學、有序進入鄉村,用商業化的模式,解決鄉村振興所需的資金來源問題、經營主體的培養問題和經營效益的實現問題。
鄉村振興不僅是產業的振興,還是人才的振興,最終都落在運營上。適合鄉村空間的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有哪些?農民有意愿也有能力參與的產業到底有哪些?這些產業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機制是什么?由誰來評價更合適?這些都需要好好地規劃與設計,不能從城市照搬照抄,不能從過去照搬照抄。
"切忌用建設城市的方式建設鄉村"
《中國經濟周刊》:如何解決鄉村振興所需的資金和人才?
陳劍平:雖然國家投入"三農"的資金已經不少,但是鄉村面積大、人口多、底子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大量資金,即使進一步提高政府投入比例,但光靠財政的錢依然還是遠遠不夠的。財政投的錢更多的是兜底和基礎保障,起到的是戰略引導作用,還是需要有批量的工商資本和社會資本介入,才會真正激活整個投入機制。但社會資本的投資是需要合理回報的,所以當前需要建立金融資本、工商資本的進入和退出通道機制,并且,對鄉村振興類項目的風險評價體系、投資收益機制要進行系統優化和完善。在國家投入和工商資本投入之間,建議積極發揮鄉村振興類基金的作用,這一類基金,既有戰略擔當、宏觀視野,也有專業的商業邏輯和運營能力。
《中國經濟周刊》:建設城市和建設鄉村的區別在哪里?
陳劍平:近些年,每年國家投入"三農"的資金在逐年增加,相信《鄉村振興促進法》實施后,財政的投入還會不斷增加。我們在村莊調研中看到,這些年政府在鄉村的基礎設施、公共交通、教育衛生、健康養老等公共服務方面大量投入,鄉村面貌得到了極大改善,農民的獲得感很強。
值得注意的是,調研中也發現,部分公共設施可能適合城市,但不適合鄉村,造成了一定的資源浪費,切忌用建設城市的方式建設鄉村。建議各級部門要深入調查研究,不能憑著為鄉村服務的好心來想象鄉村需要什么,而是要沉下去,發現真問題、找到真需求、提供真服務。
鄉村人才尤其是專業人才不足,將是推進鄉村振興的瓶頸問題。生活在鄉村的農民是鄉村振興的幫扶對象,短期內無法成為專業人才,一些諸如大學生村官、志愿者服務等臨時性人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利用市場化機制,建立清晰穩定的運營村莊商業模式,鼓勵一批有情懷、有能力、受過專業教育或專業訓練的人,專職投身鄉村振興事業,這才是解決鄉村振興人才不足的根本措施。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