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批發場 今朝生態園
圖為錦繡大地生態園設置的土壤和水質監測站,用以實時監測園區環境。 本報記者張黎攝
“要知道,2016年改造前,這里還是個批發市場,地面上跑的是運輸車,攤位上賣的是水產禽肉。”隨著錦繡大地生態示范園正式亮相,標志著錦繡大地從現代農業向生態建設升級邁出了重要一步,也為首都北京添了一抹綠色。
如今,這里遠離了昔日批發市場的喧囂,近2000畝面積處處綠意盎然;園區內所有有機質垃圾得到分類并減量化、資源化、生態化處理,垃圾變廢為寶還田;雨水得到收集,污水經生物技術及植物濕地凈化后循環使用;土壤得到科學改良,良種、良法、良品趨向良性循環。
把土地還給自然,通過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之間的應用展示,全新的生態+科技示范園留給人們無盡的想像。
湖水凈化后可直接飲用
走進錦繡大地生態園,生態改造成果令人眼前一亮。
除了煥然一新的生態文明宣傳中心、百余米長的環保知識科普走廊,在這里還可以看到“零廢”技術實驗基地,各種高科技的生活污水凈化設備和垃圾減量處理設備等一應俱全,讓人很難相信這僅僅是一個“農業園區”。
在“碧水園”,色彩濃烈的圍墻映襯下,一汪池水顯得靜謐清澈。這是進行水質凈化工藝展示的科普園。這里分別采用荷蘭生物活性砂濾器、生物濾池、生物轉盤、MBR超濾膜和紫外線殺菌等幾種不同的處理工藝,對園區的湖體水質進行凈化和工藝展示。
錦繡大地生態項目組副總經理嚴晨敏介紹說:“我們的凈水標準達到了Ⅱ類水質,可以直接飲用。”
除了對湖水雨水采用凈化技術外,園區還從歐洲引進了一套生活污水凈化系統,經過一系列處理,可以將園區內所有的生活污水、濕地污水、各類廢水,全面凈化后重新融入園區內的水循環。
“這套設備日處理污水50噸,出水達到北京市地標《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的一級B排放限值。”嚴晨敏說。
在園區,還設有體現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野鴨島、中藥材GAP種植示范基地百草園。園區內的環境全部實現了無線監測物物互聯,并建設了“生態大腦”——數據中心,開發了智能生產管理云平臺,安裝了大氣環境監測系統、土壤墑情、水文監測、視頻監控,水肥一體化控制等物聯網設備,對各項數據實現了實時監測。
“大胃王”實現園區零排放
在園區,“大胃王”的引入同樣是綠色創新的一次實踐。
錦繡大地生態園中展示有兩種餐廚垃圾處理模式。一種是和上海復振公司合作,通過分布式廚余垃圾減量設備,實現垃圾就地減量。這套裝置模仿人類胃部的消化功能,在這個 “胃”里,將垃圾倒入處理機內,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物,從而把垃圾“吃”掉,24小時后,廚余垃圾中90%以上會轉化為水。
另外一種方式是從日本引進的YM菌超高溫好氧發酵系統。通過超高溫好氧堆肥技術,將餐廚垃圾、活性污泥、人畜糞便、農林廢棄物等轉化為優質有機肥。
YM菌實驗車間是錦繡大地清潔技術實驗示范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經過此環節,垃圾實現了密閉處理,人們從自然界中獲取的有機物,最終健康地回到了自然界。
整合有機濕垃圾處理、生活污水處理、農林廢棄物資源化、生態循環等多項技術,眼下,園區內餐廚垃圾、生活污水、農林廢棄物已全部實現全流程閉環處理。產出物用于園區試驗田的土壤改良,實現了生態的有機循環。
而通過土壤改良、修復與健康土壤培育技術,園區土壤質量也越來越趨近會呼吸的天然沃土,有機質含量穩步提升。
“看,至少再經過兩季,高品質的京西稻米將被還原,到時候,這曾經的清香滿口皇家稻就能‘飛入尋常百姓家’了。”嚴晨敏說。
打造全新生態+科技示范園
20年播種綠色,作為曾經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北京錦繡大地農業股份公司首創農業高科技園區模式,引領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北京市首個“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就是錦繡大地將生態服務價值理論在全國率先用于生態修復的一次成功實踐。
在響應首都“疏解轉型促提升”的號召下,2016年錦繡大地關停并拆除了公司經營的糧油、果品、蔬菜、水產、肉類等五大批發市場,關停面積近300畝,疏解商戶8000余人。
拆遷后,面對荒蕪的市場、硬化的土地、騰退的空間,該如何謀求新的發展路徑,無疑成為擺在眼前的一道難題。
結合海淀區守好中心城區生態門戶、擦亮“三山五園”金名片的規劃定位,在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的指導下,錦繡大地以高生物科技、生態環保技術為支持,以生態系統功能保護、恢復為核心,通過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之間的實體應用展示,開始打造一個全新的生態+科技示范園。
生活垃圾全部變成改良土壤的有機質;生活污水處理后達到國家標準實現零排放,用來種植“京西稻”;雨水在經過多次生物過濾后能達到飲用標準;土壤基本完成生態修復;良好的生態環境還引來了天鵝、鴛鴦、野鴨、喜鵲等20多種鳥類,京城五環內有了這樣一個生態環境良好的好去處。
今后,生態園還將結合首都資源稟賦和城市特點,探索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發展方向,并適時向公眾開放。
錦繡大地農業公司副總經理韓亞山表示,錦繡大地生態園將堅持一方面研究產業生態化,一方面探索生態產業化,力爭把高水平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大命題落到實處。
“園區才剛剛亮相,下一步,我們還將持續做好園區的優化和升級工作,展開更多交流與合作,引入先進產品與技術,將示范、培訓、研究成果向社會輸出,為首都的藍天,碧水、大地錦繡做出貢獻。”韓亞山如此期待。
編輯:崔京榮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