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達民:紅黃藍綠-環境設計
9月10日下午,在河北省衡水市成功舉辦的濕地園林與濱水城市高端學術交流會上,亞洲園林協會地產分會副會長,新加坡Tierra景觀事務所設計總監梁達民發表題為《紅黃藍綠-環境設計》的演講,介紹了紅黃藍綠在環境設計中的象征意義,并與大家分享了精彩的案例。
▲新加坡Tierra景觀事務所設計總監梁達民演講
梁達民先生認為,在環境設計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是黃色,代表人,包括人主導的流線空間和聚集空間。聚集空間在早期以村莊的形式展現,如今隨著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的連接,城市成為主要的生活空間。設計以人為本,代表人的需求的黃色是整個設計最重要的環節。
在滿足必要條件后,綠色設計,即種植景觀,與藍色設計,即水體景觀,也是本次交流會的課題,是維持生態平衡和滿足人們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必須。黃色,綠色和藍色設計互相吸引并重塑,需要一體化的全面設計。
紅色設計在規劃中代表道路,在此處則代表交通流線,包括車輛和公共交通流線,如私家車,公交車,腳踏車,地鐵和高鐵等。在很多大城市的項目中,由于未優先考慮黃色設計,導致交通流線缺乏更為創新的處理方式,進而占用過多設計空間。雖然綠色和藍色設計看似為環境設計的重點,但在城市空間中,包括紅色設計,三者皆為黃色設計服務。
新加坡Tierra公司的logo展示了上述設計理念,意在將城市空間的地表首層,第二層空間和高空空間連接并供公眾使用。Tierra在西班牙語中代表大地,Logo中黑色部分代表建筑,通過將紅色交通空間布局在地下空間,首層空間則完全供黃色,綠色和藍色空間共生;由于目前城市無法完全將道路控制在地下空間,因而更為實際可行的方案則為將黃綠藍生命層抬高至第二層空間;考慮到都市容積率的要求,高層建筑空中花園也為創造城市共享空間提供了寶貴機會。
以個體設計項目而言,建筑師、景觀師和規劃師不僅應在紅線內實現以環境和人為主的設計,也需要考慮紅線外的環境,實現大環境的連接和共生。此時,宏觀的規劃則顯得猶為重要??v觀宏觀的設計領域,下圖展示的是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城市設計、城市規劃、區域規劃和全球規劃的關系。
其中城市設計和城市規劃有什么不同?城市設計著重于公共空間設計,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而城市設計的成敗取決于城市規劃的成敗。城市規劃則是統籌土地使用、工程建設、社會、交通等問題的綜合部署及藍圖,區域規劃則是包含城市規劃、鄉村規劃和自然保護的總和。
那么為何要考慮全球規劃?雖然每個國家考慮地球環境的視角不同,但在對待南極問題上,各國可達成共識:其中一項為南極冰川的融化將會導致海平面升高,沿海城市將受到巨大的影響。目前對南極問題沒有相關規劃,僅個別國家具有管理權,因此其發展前景也應受到設計師的重視。
接下來梁達民先生與大家分享了一系列的規劃設計項目。
第一個項目——Green Wall Or Eco Wall?生態墻
目前由于市場需求,項目通常通過引進綠墻來美化空間,進而達到吸引人潮的效果,而此類項目后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來保持和維護。與此相反,當項目的立體綠化可在自然的環境下生存,極少借助人力,我們則稱他為生態墻。
項目的概念是以植物的需求為設計基礎,還原植物生長的自然環境。除水、營養和陽光等需求外,植物亦需要可長期持續生長的空間。潛在的生長空間會激發植物的生長力,維持生態墻整體的健康。此項目生態墻包括內墻貼爬層和外網攀爬層。內層喜陰植物沿著巨大墻體攀爬,外層植物沿著通聯的鋼纜構架攀援,形成雙層綠化系統。通過屋頂雨水的收集和處理,生態墻可實現“自給自足”。
第二個項目——海水淡化場
海水淡化場作為城市的基礎設施,由于緊鄰城市公園連接綠道,而成為了新加坡公園系統的延伸和節點。設計的尺度和元素與公園協調統一,實現了建筑與景觀一體化和整體性。原安全設計要求構筑高圍墻以保護建筑,景觀則以環建筑的水環形式確保整體的美觀和使用。
為了緩解市政排水負荷,項目應用海綿城市的理念,將雨水匯水儲存作為設計的重要課題。在雨量正常的情況下,景觀草坪可過濾雨水并收集至儲水箱,進而用于灌溉。若降雨量過大,多余的雨水會被直接導入市政排水。
第三個項目——新加坡高鐵站設計競賽
提及城市高鐵站,人們首先想到的會是其巨大的規模,或是關注其建筑屋頂、立面和形態的展現,這僅僅是我們考慮本項目的一個方面。本高鐵站臨湖布置,左右皆為城市主道,北側紅色建筑是地鐵站。設計重要考慮的是如何實現項目與周邊其他地塊的連接,尤其與地鐵站的直接聯系,形成通暢的步行流線,進而帶動區域整體的發展。與一般的高鐵站的設計原則不同,在一個發達的社會大環境下,需要全面評估規劃對建筑、建筑對規劃、環境對規劃等互相的作用力,形成一個良性的一體系統。
第四個項目——新加坡第二金融中心總規劃和城市設計競賽
目前大城市包括新加坡都面臨土地稀缺昂貴的現狀,因此高容積率的高層建筑為首選。倘若把建筑視為立體的人造環境,建筑則成為“非建筑”。
以城市綠地系統為例,當雨水降落到建筑屋頂,若遇到硬質鋪面,則會被直接導入市政排水;相反雨水若降至屋頂花園,可為植物提供營養和水分,并減少市政壓力。建筑應盡可能最大化露天平臺,將其設計為種植空間,優化植物生長環境。目前城市設計各個系統獨立,然而建筑設計、市政部門、景觀部門應互相配合,提高居民和植物的生活和生長環境。
一位著名的規劃師說,交通設計要輔助城市系統,而不是控制城市系統,其目的是促進城市發展,輔助人行空間的連接。采用立體設計的思考手法,結合交通系統本身的規律,尊重研究現狀,而非忽略逃避,實現科學的布局流線和合理的尺寸安排。
第五個項目——麻坡地區景觀項目
梁先生小時候生活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古城,中學時搬離至麻坡小鎮。14歲時梁先生繪制了一幅描繪小鎮市場的畫作,并贏得兒童繪畫大獎。問詢評委選中此畫作的原因,評委指出他的圖畫有味道,人情味。人情味在城市里意味著歸屬感和安全感,沒有這些味道的城市,無論物質豐富與否,人們的內心是無法等到滿足的,終會選擇離開。
麻坡是一個典型的馬來西亞小城鎮,住宅皆沿馬路建造,缺乏完善的規劃布局。此類發展猶如“癌癥細胞”,僅為私利而非全局發展。在考慮麻坡規劃藍圖時,環境是第一考量。不同于大多數城市依路建城,此城市沿河發展。因此未來的規劃需保護河流,尊重水文的規律,保留演變空間。在此基礎之上建立相關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圖中的白色區域是未來發展的空間。人們可能質疑此規劃中大規模建立流線系統的可行性,梁先生認為這是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目前是一個普通的棧道等步行系統,但隨著周邊的發展,可能改進為巴士系統,50、100年后則可能演化為輕軌系統。這展示了小城鎮的整體發展,其中每個區域會獨立完善,然后相互輔助相鄰區域,最終完成全面發展。
梁先生表示城市的重點不僅在于美觀,城市的活力更是其不可或缺的?;盍σ环矫媸侵溉藗冃腋5纳钤诋斍?,另一方面指人們對未來的生活的希望的動力。隨著城市的發展,設計師的超前的思維方式十分重要,不重蹈覆轍,也不恪守教條。
由于課題的廣度和深度,未來的發展首先需團隊合作。其次,過程要繁簡清晰。簡化繁雜的條框,而對于復雜的城市設計,需要深入討論,據實分析。第三,分合有序,避免各部門過于精分,各司其職。最后,對城市未來發展的的美好愿景,全面合作的態度,是每一個設計師的必須遵守的準則。
梁達民:Tierra 景觀事務所設計總監,新加坡知名設計師,亞洲園林協會地產分會副會長。對城市設計和總體規劃有著豐富的經驗,尤其專注于中國城市的設計發展。曾與新加坡城市發展局(URA)合作完成新加坡濱海灣步行道、新加坡濱海灣千禧橋、新加坡皇后坊與濱海公園改造工程。
編輯:崔京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