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滇池一片水與昆明一座城的新關系
湖泊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可以分為沿岸帶、底棲帶、浮游帶三種類型。其中,沿岸帶生態環境尤為重要,沿岸帶就是水陸交錯地帶,也稱為消落區。作為天然湖泊,必須要有由波浪沖擊而形成的荒涼淺灘,在淺灘上生長著蘆葦、茭草、螺螄、蚌殼等多種生物,形成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否具有荒涼的淺灘是湖泊與水庫的不同之處,而滇池的消落區作用則一度被荒廢。
1982年至1984年,人們在滇池沿岸帶1886米處修建了一道防浪堤,隔開了滇池水體與陸地的交錯聯系。曾廣權形容此般狀態為,如同將滇池水體裝進了“水桶”,滇池沿岸帶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破壞了滇池的“腎臟”,使滇池自凈功能大大喪失,這是滇池近10多年來急劇惡化的原因之一。
“藍藻并不可怕,在滇池防浪堤修建以前,滇池的藍藻被風浪沖到消落區的生物多樣性地帶,被太陽一曬,藍藻就死去了。”曾廣權指出,消落區的生物多樣性顯示了它們在維持物種平衡中的作用。其中蘆葦、茭草等挺水植物都是吸收水中氮、磷的“好手”,因此,天然濕地被冠以“腎臟”的美名。他特別提出,在恢復天然濕地的工作中,為了在湖泊消落區營造一個斜坡,需要開展必要的基底修復工作,也需要采取一些人工措施,促進天然濕地的正向演替。
程連元對于截污工作的要求是,要注重源頭治理,通過制定政策鼓勵新建小區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實現社區零排放,減輕滇池污染負荷。他還指出,滇池水質好壞事關整個流域所有人生活質量,在原有的工作方式方法基礎上,還得加強全民動員。
昆明的城市景觀 滇池是基礎
高原湖濱生態城市已成為昆明的城市定位,其中滇池的作用又如何?曾廣權認為,從景觀學角度來看,以滇池為主體的高原湖泊是昆明地區的基質景觀,包括昆明老城區、呈貢片區在內的環湖城市片區只是高原湖泊基質景觀中的斑塊,河流與公路是基質景觀中的廊道。城市建設和管理者的任務是如何更好地將以環湖城市群為代表的人工生態系統融入到以高原湖泊景觀為代表的自然生態系統之中。
他還指出,將滇池比喻為新昆明城市中的“翠湖”,以及在滇池外海當中修建人工島嶼的提法都是很錯誤的。它混淆了基質景觀與斑塊的關系,不利于滇池湖泊的治理,不利于新昆明的總體規劃與建設。
相對于對天然濕地的恢復,曾廣權則對人工濕地的修建保持審慎態度。他認為,人工濕地需要修建布水渠和水多防滲漏的池子,又是沿湖修建,老的防浪堤拆除了,卻又修建了新的“硬化圈”,它同樣會隔斷水系的連續性,造成陸生生態系統與濕生生態系統、水生生態系統的隔斷,這并不是件好事。為了保護滇池,人工濕地宜布置在入湖河口,以及某些環湖截污工程輻射不到的村莊與人口集中的地方。在其他地方修建人工濕地時,應持慎重態度。
編輯:wang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