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生態黑洞:違規開采過度放牧致草原退化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是甘肅河西五市及內蒙古、青海等下游地區500多萬群眾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源”和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同時也是絲綢之路的關鍵區段。
然而,記者近期深入祁連山自然保護區采訪時發現,無休止探礦采礦、“掠奪性”放牧、旅游開發項目未批先建、小水電項目陸續上馬等行為,讓脆弱的祁連山生態不堪重負,一些局部破壞已不可逆轉,背后暗藏巨大生態“黑洞”;隨著氣候變暖,雪線上升、冰川加速融化,下游地區的生存和發展面臨的危機已迫在眉睫。
礦業過度開發破壞凍土層
祁連山東西總長800公里,其中650公里在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據肅南縣國土部門介紹,目前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矛盾非常尖銳。2014年底,祁連山生態功能區重新劃定之后,核心區的礦產開發已經全面停止,但目前處于緩沖區和實驗區的礦產企業還在生產,保護區內已禁止辦理新的礦業權。有干部表示,隨著礦產資源開發的減少,可能導致肅南面臨工資發不出去的情況。
肅南縣礦產資源開發收入一度達到全縣財政收入的80%以上。受到生態保護的制約,開發體量在近兩年明顯減小,但2014年依舊占據該縣小口徑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據了解,在上世紀90年代,肅南的礦產企業多達300家以上,清理整合之后剩下的60多家,其中一半以上在緩沖區,其余在實驗區和新劃定的外圍地帶。然而,按照《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無論是實驗區和緩沖區,都不允許礦產開發。
“目前存在的礦產企業多數是老企業,有的手續到期,正在補辦。”肅南縣環境保護和林業局副局長彭吉廷說。
位于甘肅、青海兩省交界處祁連山主峰冷龍嶺北側的礦產開發區域屬于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而這片區域因礦產開采造成的生態破壞非常嚴重。其中地處青海境內的東峰礦業因其大面積、毀滅性破壞生態的開采行為被明令禁止的情況下,居住、辦公用房,大型開采設備依舊沒有拆除和撤離的跡象。一些干部認為,當地為了發展,仍對開礦采取觀望態度。個別企業還安裝了監控設備和太陽能路燈,完善了基礎設施,可見仍有大規模開采的勢頭。
記者驅車行駛至甘青交界,進入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青海境內)后發現,一條路基5米左右、長度在50公里以上的山區道路穿越喬灌木林帶、草原和河谷,延伸至海拔3800多米時,道路兩旁有多處因修路被破壞的山坡,草皮被揭,碎石裸露。開挖下來的碎石又直接鋪墊在原始草甸上,形成道路,一直通往核心區深處的采礦點。
在海拔3700多米的東峰礦業開礦點,大量廢石掩埋了地表植被,山溝中建起了礦點管理人員居住的活動板房,挖掘機、推土機等重型機械停放在門外,離板房不遠處堆放著尚未運出的鐵礦石。“這個礦點采礦暫停了數月,老板讓我們在這里值班,看護設備和礦點。”礦點守護人員介紹說。
據中科院蘭州分院對此區域內道路和開礦情況進行調研后出具的報告顯示:核心區內修建的道路,是在高山陡坡上擾動原始土層,沒有嚴格按照生態脆弱區的道路工程修建,并未盡可能減少毀壞原生植被,也未采用修復原生土被生態。雖然該區域內礦點目前處于停止開采狀態,但是過去的探礦、采礦、運輸、拋廢等過程,已引起植被剝離及采礦廢石堆放。特別是露天開采剝離表土量大,不僅破壞原生態自然景觀,掩埋地表植被,造成坍塌和水土流失,引發地質災害;而且產生有害廢物廢水,造成水質惡化和環境污染。
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張廷軍介紹,礦產開發對祁連山生態的破壞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凍土層是長久以來天然形成的固體水庫,開礦破壞的不僅僅是礦井周邊,地下凍土層受到影響后產生的地表地質災害,將會使地表大面積干旱化,不可逆轉。二是開礦產生的灰塵還會降低雪和冰的反射率,反射率下降后紫外線被雪層和冰川吸收,加速消融。三是礦產資源在保護區的開發破壞生物多樣性,打破原有生物鏈,“無序的人類開發活動將使一些動物遠離該區域,沒有了天敵之后,食物鏈底層的生物將對草場構成嚴重威脅。”
編輯:jiaoliting
相關閱讀
國家沙漠公園建設管理需提質增效
11月29日,第五次國家沙漠(石漠)公園專家評審會在北京召開,對36個沙漠(石漠)公園規劃進行評審。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參加評審會。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張守攻參加評審。【詳細】
廣東惠州生態方案出爐 建綠色現代山水城市
《惠州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日前出臺,該方案提出,從構建綠色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建立綠色發展產業體系、全面提升全市生態環境質量、促進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構建安全的生態格局、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良好社會風尚等7項主要任務著手【詳細】
天津加大力度推進濕地保護
出臺規劃、搬遷移民、流轉土地、拆除建筑……為保護“華北綠肺”,涉及875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7.4%的濕地保護舉措正在天津加大力度推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