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水之城編就“生態園林”夢
探索市場化
將市場化理念植入園林綠化養護及花事盛會承辦中,花錢買服務,使管養分離,政府歸位。
“不搞生態環境,城市發展沒有出路”、“樹不會栽錯,游園不會搞錯,因為這與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綠化跟著道路走,道路修到哪里,綠化種植到哪里”、“實現城區300米見綠,500米見園”……
蚌埠市委書記周春雨和市長白金明,總是在大會小會上見縫插針地給黨政領導干部們灌輸生態發展、綠色發展理念。但他們深深明白,作為一座老工業城市,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并非一日之功。而推進城鄉綠化點多面廣,資金哪里來?
答案很快出來:財政投一些,部門單位拿一些,社會各界籌一些,義務植樹添一些,金融信貸借一些,用多元化融資渠道填補資金缺口。
事實上,在蚌埠,植綠興綠、護綠愛綠、保護生態環境儼然已成為很多市民的自覺行動和社會風尚。在今年春季組織的園林綠化認建認養活動中,蚌埠累計籌集到超過1248萬元認建認養資金,152家單位和648名個人報名成為認建認養主體,使66萬平方米的公共綠地有了特定養護人。另有一些企事業單位也加入到植綠興綠隊伍中,主動拆墻透綠、破硬植綠、補植增綠、見縫插綠。
截至目前,蚌埠市區已有7個大型公園、4個廣場和55個街頭游園綠地,處處洋溢的綠意和“小清新”。如何對這些遍布城區的綠植進行有效管理、維護,也曾一度成為難題被擺上臺面研究。
好在,一個叫蚌埠萬都物業管理公司的民營企業,很快讓蚌埠找到了解決難題的出口,同時,也一舉舒展了蚌埠園林綠化的市場化“無形之手”。
早幾年,這家企業以物業公司身份介入游園、廣場的日常管理,成為蚌埠市龍子湖公園綠化養護、保潔的“接班人”,分擔了長久以來由政府園林部門承擔的任務。在政府部門監管和物業公司管護之下,如今的龍子湖公園以一派碧水藍天、綠樹成蔭、芳草如茵、路潔似洗的美好景象,成為蚌埠百姓和外來游客嬉戲游玩的首選。
去年11月,改造一新的蚌埠張公山公園也迎來了管護它的“新東家”——蚌埠凱盛物業管理公司。此后,蚌埠東海大道的綠化養護項目被常州一家園林綠化有限公司“認領”。截至目前,該市已有43條道路、14個公園及游園通過公開招標方式,實行了市場化養護管理,市場化率達到70.33%。
“將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是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改革的必然趨勢。”周春雨坦言,無論從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考慮,還是從改善和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政府都應該把公共服務的生產者、經營者身份交給社會力量,用購買作為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新形式。
他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一年前,蚌埠市舉辦了一場以“花兒讓城市更美麗、花卉讓生活更多彩”為主題的首屆花博會,首次嘗試“不攤派、不發文、不下指標”,“讓行業協會當‘主角’、政府當‘勤務員’”。
那是一場近乎完全市場化運作的市級花事活動:沖在一線的花卉協會有擔當,回歸本位的政府部門作保障,兩者配合緊密,效果甚好。據悉,不幾日將要舉行的第二屆花博會,將繼續沿襲這種運作模式。
在長期負累的蚌埠市園林管理處工作人員眼里,將市場化理念植入綠化養護及花事盛會,是讓花草綠植保鮮、增值的最好渠道之一。他們同時也堅信,按照這種模式運作,蚌埠將很快實現“花香飄萬家,樹綠映全城”的生態園林夢。
編輯:wb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