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設計師如何與水泥城市爭奪蔭涼
即便是在一年中最熱的那幾天,景觀設計師俞孔堅待在北京大學的辦公室,幾乎也不開空調。
辦公室落地窗前放著兩棵一人高的樹。樹干有手腕粗,葉子落下,在花盆周圍堆起來。“水、土都有蒸發和吸收熱量的功能,樹能夠阻擋陽光,同時樹葉又有蒸騰作用,能吸收熱量,降低溫度。”俞孔堅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解釋,正是這種設計,讓他在辦公室享受清涼。
事實上,一座城市的規劃跟一間辦公室的設計一樣,也需要綠地、樹陰、河流、湖泊等留白,為城市存留降溫的生態空間。俞孔堅深知城市規劃對溫度的影響:綠地減少、水面減小、硬化面積增加,用玻璃鋼筋替代傳統的磚瓦,以及空調往外排的熱氣,都會使城市居民感到更炎熱。
最后加上汽車排出的尾氣、地球本身的溫室效應——所有因素累積起來導致熱島效應的產生。這是人類改變地球區域氣候的典型例子。熱島效應是指城區的地表溫度要比周邊鄉村地區的更高,在等溫線圖上顯現出“島”的形狀。
但現實是,城市設計師只能眼睜睜看著這種異乎尋常的炎熱,成為越來越多中國城市的現狀。“這就像人的機體一樣,它發燒了,但光退燒并不解決問題——出問題的是整個身體。”俞孔堅說。
若給現代城市的“發燒病”診治,渾身上下都需要檢查
若想治愈現代城市的“發燒”,先從一個個小零件——建筑本身開始。作為超城建筑設計事務所的主持建筑師,車飛說即便是一點點空間改造,都會對溫度產生影響。
他曾為“火爐”武漢一家空調旗艦店的外墻多設計了一層金屬百葉,這等于是給建筑物加了一層防暑墻。通過編程計算,這層百葉窗能自動調節角度,在夏天將陽光反射回去,在冬至時則令陽光盡可能地照射進來。比起普通的大樓,這一設計能節能20%到30%。
他也設計過根據阿聯酋傳統的“風塔”改造的建筑:這種土空調一樣的裝置,能調動離地面較高處的空氣,中途通過水,使空氣變冷,再把冷空氣灌入屋里,夏天就不必使用空調了。
“傳統的建筑往往都很聰明,譬如北方的墻很厚,南方的墻就不用加保溫,各地建筑的開窗朝向,也與當地溫度有關。”車飛懷念歐洲的老城,那里有很多連廊、拱廊,整個城市都能步行而過,不曬、也不會淋到雨。
擅長景觀設計的俞孔堅,同樣也認為中國的傳統建筑更能吸收熱量:老房子用的材料多為土和磚,熱容大;如今的摩登建筑,多用大玻璃,不僅增加光的反射,還只能依賴空調來調節溫度。
在他看來,小到一棟棟樓房、大到整座城市的規劃,若給現代城市的“發燒病”治病,渾身上下都需要檢查:原本的自然水系都被填掉,裸露的土地也難覓蹤影;老城翻新,馬路拓寬,自然植被僅剩路邊弱不經風的行道樹或是大片的草坪,熱容小得可憐,太陽一曬,地面很快就會發燙。
更何況居民區距離市中心越來越遠,人們把大把的時間花在路上,也就有更多小汽車、更長時間地對著城市排放尾氣。
在大城市里,腳踩水泥地面的現代人,常會哀嚎“與烤肉之間只差撒一把孜然”,看來也并不奇怪。
廣州市規劃局的前總規劃師袁奇峰已經記不清,自己見過多少塊“規劃留了好多年,最后還是沒保住”的城市綠地。
“城市建設的觀念一定要變,要給城市生態留有余地,適當增加水面率和綠地率;綠地要是‘真綠地’!”這位如今在中山大學當教授的規劃師曾經呼吁。
他解釋說,“真綠地”指的是能夠蓄水和滲水的泥土地。然而,在城市中,越來越多的是在學術上被稱為“硬質化”的水泥或柏油路面。除了能給人以架在火爐上烘烤般的炎熱感覺,城市硬質化還會導致降水只能進入城市排水系統,令后者不堪重負。
袁奇峰這番話說了沒多久,另一片規劃中的綠地就從廣州地圖上消失了——被臨時用來搭建亞運會開幕式主場館的江心小島。在運動會閉幕后,鋼筋混凝土的建筑沒有按計劃拆除,反倒被順勢改成了商業用地。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廣東佛山全球征集啟動區城市設計方案
佛山市國土資源和城鄉規劃局網站近日發布國際競賽公告,面向全球征集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啟動區城市設計方案,公告還披露了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規劃范圍以及項目情況。【詳細】
河南城市設計有了指導規則
11月20日,記者從(河南)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獲悉,《河南省城市設計導則(試行)》已經正式發布,這標志著我省城市、縣城規劃區內城市設計的編制、審批和實施有了指導規則。【詳細】
2019北京國際設計周主賓城市確定為墨西哥城
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21日發布消息稱,墨西哥城近日正式受邀成為2019北京國際設計周的主賓城市,設計周由此迎來創辦以來首個來自美洲大陸的主賓城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