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利器
2014-05-15 08:51:44 來源:賽迪網 瀏覽次數:
二是創新保護。就是充分應用物聯網等新技術,加強環境保護和監管。現階段生產與污染往往相伴而生,甚至人群過度集中,也會產生污染。被動治理容易生成二次污染,也難以標本兼治。污染不僅要治,更要防。物聯網正是實現監測監控、動態預防的有效手段。要鼓勵企業自建相當規模的物聯網系統,并且將這些系統連接到專業的監控平臺。對江河水系、城市內河以及城市空氣,都要建設物聯網設施,實時監測監控。森林是生態之源,森林防火更要引入物聯網系統,不僅要及時發現火警,還要對進入林區人員進行監管,把森林火災的損失降到最低。要利用衛星資源,對全省生態狀態進行監測,不僅關注陸地,也要將視角推向海洋。
三是創新管理。就是推行大數據生態管理,用數據來說話、用數據來管理、用數據來決策、用數據來創新。要建立綿密的生態數據系統,至少應包括:數據標準,即數據采集、匯總、分析實現標準化。數據內容,即采集指標能客觀且全面反映生態狀況,并實現量化。數據質量,即數據能夠通過視頻、圖片、聲音等有效印證,并且可溯源。數據可視化,即用圖形、動畫等方式展現數據及之間的關系,讓人一目了然。數據監督,即數據源向百姓開放,讓百姓監督數據,提供數據,保證數據質量,經得起公眾質疑。比如,PM2.5數據是怎么來的,是用什么設備測的,采集點是否科學;森林覆蓋率是怎么統計的,林分狀況如何,荒山都在哪里,每年造林位置、實效,花費多少等。只有公開透明,才能杜絕吹牛數據,讓數據造假無處遁形,防止年年造“零”。數據生態管理能否推行,關鍵看領導,因為大數據是信息化的高級形態,是一把手工程。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