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如何用科學布局推動城鎮化綠色發展
在我們這樣一個自然資源狀況差異巨大、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國土空間,實現13億人口的綠色城鎮化,資源環境的約束具有剛性,在人類發展歷史上沒有先例可循。雖然微觀層面的技術效率有助于緩解資源環境壓力,但更重要的在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構建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嚴格劃定城市邊界,確保城鎮化進程綠色健康。
布局失衡——
城市病凸顯
我國城鎮化空間布局包括東中西部的區域格局、大中小的規模格局和城市功能分區格局。在區域格局上,表現為東部密集呈帶、中部聚點成片、西部散點擴張的總體態勢。在規模結構上,大城市外延擴張力量強勁、中等城市發展空間受到擠壓、小城市發展動力不足。在城市功能分區上,強調規模產業園區導向,忽略功能有機結合,出現功能匹配失調。
城鎮化布局的系統性失衡,造成諸多突出問題:節假日尤其是春節期間,長期存在東部向中西部、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鄉村大規模人口潮涌;城市大型居民住宅區向就業集中的產業園區和老城區上下班的潮汐波動,使得城際交通和市內交通不堪重負;產業園區和人口在大城市高度集聚,占有大量優質土地,擠壓生態空間;一些中小城市以廉價資源吸引高能耗高排放產業投資,超出了城市環境自凈能力,造成資源短缺、水源污染、霧霾橫行。我國城鎮化空間格局的失衡,是城市病形成并加劇的重要根源。
順應自然——
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
我國城鎮化空間布局的形成,一定程度上與資源環境的基本格局相對應:東部生態系統自然生產力較高,西部生態環境較為脆弱。未來推進新型城鎮化,實現數億農業轉移人口由鄉到城的轉移,必須順應自然,使城鎮化空間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
首先,必須嚴守耕地紅線,確保糧食安全。城鎮化改變地表結構,使土地利用難以逆轉。東部單位面積的土地生產力,是西部的數倍乃至于數百倍。如果東部城鎮化無序擴張占用土地,西部耕地產能難以實現占補平衡。13億人的飯碗,不能企望依賴世界糧食市場。因而,東部的城市連綿帶,必須要有糧食生產空間、綠色生存空間。要使魚米之鄉“香”起來,僅有耕地紅線是不夠的。侵占良田是為錢財計,保護良田也必須要有利益機制的保障。
第二,必須核算環境容量,劃定生態紅線。西部地域空間廣闊,但水熱資源構成剛性容量約束。西部大開發,并不意味著西部大規模城鎮化,搞高污染產業園區、搞山水園林城市。在水資源短缺的城市超容量抽取地下水和截取河流自然徑流,投資防滲設施搞與自然隔絕的人工河湖濕地景觀、高爾夫球場,就是違背自然、不可持續的。并且,西部是東部的生態屏障,西部地區生態退化和污染,會降低甚至毀壞東部的承載能力。因此,中西部地區城市的開發強度,必須尊重自然,強化生態紅線的剛性約束。
第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順風順水。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不僅僅是生活品質的表征,更重要的是順應自然的要求。如果我們的城市阻隔風道、堵截水系,大氣自凈能力必然下降,水資源短缺和洪澇交替出現必會加劇。“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競相攀比“第一高樓”,不僅風險加大,而且因樓體強度增加、高度增加需要消耗更多資源。盡管有可能增加土地容積率,但總體上會占用和浪費更多的環境資源容量。
編輯:wsy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圍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改革完善相關機制和政策,推動區域優勢互補、城鄉融合發展。【詳細】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