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設計:顛覆是為了更好的回歸
重拾景觀力量
在與會代表們看來,當前無論是城市還是個體建筑普遍重“硬件”而輕“軟件”,景觀工作成為建筑建好以后“摘花種樹、填空補缺”的現象并不鮮見。“這是因為城市的規劃者們還沒有意識到景觀規劃給城市帶來的效益,而這種效益將在城市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中愈發凸顯。”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林開泰認為,隨著城市化的普及,未來人們選擇城市的空間將變大。好的環境能夠吸引更多的居民和游客生活和觀光,而那些環境惡劣的城市將難以吸引人們居住,從而在城市間形成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
“紐約之所以迷人,很多人只看到其發達的經濟基礎,而沒看到其中的軟性環境。”林開泰表示,曼哈頓的中央公園聞名全球,每一個來紐約的人都會來中央公園,這里已經成為城市重要的交流與公共場所,整個公園周邊的房地產價格非常高。“中央公園帶動了城市的發展,如果沒有這個公園,整個紐約的價值都會折價。”他說,一個成功的景觀設計會使人們對其產生依戀感,人們將在這里塑造自己的記憶和人格。
對此渡堂海深表認同,他認為,景觀設計不僅能改變城市的風貌,還可以影響人的情感。“景觀應該讓人類充滿著愛,當你種下一棵樹時,這棵樹就不再僅僅是植物學上的一棵樹了,樹在風中搖曳會很美麗,人們也可以在樹下休憩玩耍。因此我們說到景觀的時候一定要想到尊敬和愛戴,一定要通過景觀來顯示我們對人類的愛。”
而在楊銳看來,景觀所傳遞的感情也會在潛意識中改變人的行為。“我們發現,大環境的整潔舒適會對身處其中的人們產生一種同化效果,讓人不忍心去破壞環境的美好,這對消除當下我國存在種種不文明行為具有重要意義。”他認為,這就要求景觀設計師不僅要了解專業內容,也要研究人們的行為習慣、風俗傳統,才能做出社會效益最優的景觀設計。
“今天的中國很多東西顛覆得不夠,但有些東西顛覆得太多,我們優良的思想傳統,在今天的發展中產生了很多問題,需要我們用顛覆性的思維來解決,但一定要把握住我們顛覆的方向是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確定了這個原則以后,我們的景觀設計行業乃至整個社會才能更加美好。”王向榮最后說。
編輯:zhi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