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規劃引領嘉興之城"開疆拓土"
東鄰上海,北接蘇州,西連杭州,南瀕杭州灣……打開中國的城市版圖,嘉興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撤地建市30年,這座城市的區位優勢日漸顯現,昔日的“江南小城”已經悄然崛起,成為長三角經濟圈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城市的“角色轉換”,離不開規劃的科學引領。回望30年時光,三輪城市總體規劃以超前的規劃理念,帶領嘉興踏上了城市發展的快速通道,也讓生活在這座城里的人體味著“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A
一組照片
記錄城市的成長“足跡”
從三國時期筑子城算起,嘉興已有1700多年建城史。倘若置于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過去的30年實在短暫而渺小。然而,這30年里,嘉興城市的巨變前所未有。
一張張老照片,記錄了這座城市的成長“足跡”。站在嘉興撤地建市30周年的時間節點上,重新翻看那些珍貴照片時,城市建設的參與者和見證者無不感慨:“我們的城市長大了、長高了、長美了!”
B
一次追訪
“小縣城”長成“大嘉興”
1982版總規
規劃年限:1982年至2000年
規劃城市規模:人口規模18萬人,用地規模16平方公里。
規劃空間結構:以老城區為中心,向西、北、東南三翼發展,以三大片綠地楔入城市,構建“風扇型”城市空間結構。
時光倒流到上世紀80年代,1981年的嘉興還是縣級市,就城市規模而言只能算“小個子”。當時的城市人口規模約為11.4萬人,用地規模7.67平方公里,一條破舊、局促的環城路是“城里城外”的分界線,那時的斜西街一帶還空蕩蕩的,稍顯繁華的也只有勤儉路和建國路。
1983年,作為嘉興市第一屆政府領導班子成員,當徐良驥來到嘉興擔任分管城建、交通的副市長時,由北京大學規劃院編制的嘉興第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已于上一年初步完成。
只有七八米寬的中山路,怎樣承擔起城市東西向主干道的功能?城市東拓的瓶頸是鐵路,西擴的障礙是大運河,這兩大屏障又該如何跨越?要把規劃從美好藍圖變成現實,政府決策層決定以“兩橋一路”(鐵路立交橋、中山西路橋、中山路)工程為突破口,但在資金問題上遇到了大難題——新組建的政府幾乎“兩手空空”,而僅中山路拓建工程涉及的拆遷戶就有1500多戶,巨額的拆遷費用一時間沒有著落。
城市建設的關鍵時刻,“人民城市人民建”、“誰家孩子誰家抱”的建設思路逐漸在政府決策層中達成一致。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龐大的拆遷工作順利完成,40米寬路幅加40米寬建筑預留用地的中山路拓建工程在炎熱的夏天開工了。
實際上,中山路的這個建設思路并不是嘉興首創,而是很好地學習了“天津經驗”。1983年年底,時任副市長徐良驥在北京參加“全國第一期市長研究班”期間,到天津目睹了海河治理、引灤入津等重大工程的成功,更重要的是,接觸到了時任天津市委書記李瑞環提出的“誰家孩子誰家抱、眾人拾柴火焰高、人民城市人民建”等新思路,而這些新思路很快在嘉興的城市建設中“為我所用”。
1985年12月29日,“兩橋一路”通車典禮隆重舉行,嘉興這座城市從此邁進了嶄新的成長道路。
1994版總規
規劃年限:1994年至2020年
規劃城市規模:人口規模70萬人,用地規模77平方公里。
規劃空間結構:充分利用八大放射狀河流布置綠地,形成相對獨立的“一心三區九片”的生態型城市空間結構。
撤地建市10年之后的1993年,嘉興的城市人口規模已達20萬人,用地規模已達17平方公里,城市擴張的速度顯然超出了許多人的預期。尤其是1992年嘉興經濟開發區的破土而出,第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已經不能適應嘉興的快速發展。
1994年,時任市委書記王國平提出,嘉興的城市發展必須跨越鐵路,向東、向西要均衡發展,并多次在徐良驥的陪同下,到建設部門了解相關工作的進展。實際上,時任建設局局長張福康也已經意識到這道新命題的緊迫性,當年便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第二輪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
在城市的總體布局上,這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提出,城市將繼續由內向外、集中成片放射發展。“嘉興經濟開發區的啟動區,就位于現在的洪興路與友誼路附近。”張福康回憶,第二輪的城市總體規劃,明確了320國道(現在的二環西路)外遷等工程,為嘉興經濟開發區的發展預留了空間,而嘉興經濟開發區此后的騰飛對推動嘉興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
城市向外拓展必須路橋先行,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與舊城改造同步進行,一場“修路筑橋運動”在城市陸續展開。環城路改造,勤儉路向西延伸,東升路拓寬升級,嘉興大橋、南湖大橋、中環南路先后破土動工……城市的“骨架”再次被有力撐開,嘉興的城市建設終于跨過滬杭鐵路,大步邁向城市的東南方向。
曾經偏居城市一隅的南湖,逐漸演變成為“城中湖”。伴隨著南湖景區的保護與開發,2000年,南湖畔許家村村民告別漁家小屋,住進了海鹽塘路旁的住宅小區,改變的不僅是許家村村民的居住環境,“一院三館”(大劇院、圖書館、群藝館、博物館)、市體育中心等公共設施的相繼建成,又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文體生活。
如今,原許家村村民許開良是南湖游船的一名駕駛員,在南湖這一美麗的“城市會客廳”中,他總是微笑著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2003版總規
規劃年限:2003年至2020年
規劃城市規模:人口規模80萬人,用地規模86平方公里。
規劃空間結構:市區呈“一心一片兩翼三楔三廊”,中心城區呈“一心雙核、兩副兩軸、三片三楔”。
跨入21世紀,長三角地區作為中國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主要區域,迅猛的發展態勢已經趕超珠三角區域,而處于大都市地理中心位置的嘉興,則迎來了跨越式發展的黃金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2003年,我市的第三輪城市總體規劃應運而生。
得益于這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的科學引領,秀洲新區、南湖新區、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國際商務區)、湘家蕩區域等“全速前進”,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人不斷感受著城市成長過程中的驚喜:高鐵通了、綠道多了……
“第三輪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層次不再局限于中心城區,還首次把城市規劃區從267平方公里擴大到968平方公里,實現了市區行政區內城市規劃的全覆蓋。”上世紀80年代成為城市規劃師的董玉良,如今的身份是嘉興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對于2003年編制的這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他一語道破其中的一大亮點——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為加快城市化進程、實現城鄉一體化在空間布局上創造了條件。
隨著嘉興經濟的迅猛發展,兩年之后的2005年,嘉興的城市規劃迎來了一次升華——《嘉興市總體規劃》編制完成,實現了對3915平方公里的整個市域范圍規劃全覆蓋。
時任市規劃管理局局長羅永聯介紹,規劃提出的構建“1640”現代化網絡型大城市,就是把整個嘉興市域作為一個城市看待,建設以中心城區為中心、五縣(市)城區和濱海新區為副中心、40個左右的新市鎮為節點的“大嘉興”:“逐步實現道路、管網等市域基礎設施,以及體育場館等大型社會公共設施的共建、共享,促進城鄉統籌發展。這是浙江省第一個區域性規劃,就全國來說也是較為超前的。”
城市建設要“跟著規劃走”
高級規劃師吳偉民曾參與編制三輪城市總體規劃,時至今日,嘉興市首任市長周洪昌的那句話依舊回蕩在他耳邊。撤地建市后不久,周洪昌特意召集吳偉民等人到辦公室,將幾名城市規劃師的姓名一一寫進筆記本后,周洪昌指著1982年版城市總體規劃圖說:“以后我們的城市建設就按這個辦!”
“沒有規劃,城市建設就會有盲目性。一旦形成了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就要跟著規劃走。”當時,時任建設局局長的張福康對城市規劃的理解與市領導不謀而合,“盡管嚴格執行規劃意義重大,但實際操作起來困難也很大,文昌路一帶文教區的建設就一波三折。”
那個年代,規劃中的文教區還是一片農田,水電不通,道路不通,就連文昌路也只是規劃文件里才有的名詞。在商討市委黨校選址的過程中,張福康提出要按照規劃建在文昌路上,這個想法被許多領導當場反對:那里什么都沒有,怎么把學校建起來?規定時間里開不了工,省里就會收回項目資金,到時誰來負這個責?
“既然規劃了文教區,建設就該按照規劃來,不能就近找塊地就行。沒有路,我來造路;沒有水,我來通水;沒有橋,我來架橋。”頂著巨大的壓力,張福康堅持初衷,甚至在市政府會議上簽下“軍令狀”:在教育部門要求的時間內,完成通水、通電、通路,確保建設項目如期開工!
“現在回過頭去看,當年的堅持是對的,1988年市委黨校順利建成后,很多高職院校先后落戶那一帶,文教區這個稱謂實至名歸。”張福康說。
如今,再次審視嘉興這座城市的空間格局,已經退休的吳偉民感慨頗多。一輪又一輪的城市總體規劃,引領著嘉興這座城市的變遷,但核心內容一直在延續:對城市空間框架的傳承、對三塊楔形綠地的保護、對兩環八方射水系的延續……
一段記憶
難忘拆遷戶那句樸素的話
C
一路追訪撤地建市30年間嘉興的城市變遷,“兩橋一路”工程幾乎被每一位受訪者提及。在整個市區只有幾十輛汽車的上世紀80年代,把中山路一下子拓寬至40米,確實需要足夠長遠的發展謀略;鐵路立交橋的建成,極大地緩解了平交道的交通壓力;中山西路橋的建成,則讓嘉興跨過運河,開始在廣闊的河西“起舞”。
徐良驥告訴記者,實際上工程本身并不復雜,決定學習“天津經驗”后,關鍵在于做好動員工作,“把老百姓的勁鼓起來”。
“中山路拓建工程涉及的系統多達28個,每個系統下面又有很多個單位。工程能夠順利推進,離不開這些系統的支持,以及各個單位的配合。”徐良驥說,1500多戶拆遷戶中有部分住的是房管部門提供的公房,為了給這部分拆遷戶提供過渡性的住所,政府在現在的明月公園附近,建了很多車廂式的臨時周轉房。
幾乎是直接建在農田里的、大多連外墻都沒有粉刷,基本談不上有衛生設施,自來水龍頭是一長排在屋外的……回憶當年的情景,徐良驥動情地說:“中山路上的拆遷戶真的非常好,現在回想起來,特別感謝他們!”
“當年那名拆遷戶說的話非常樸素,但是流露了真情,到現在我還記得非常清楚。”1984年春日里的某一天,徐良驥去看望中山路上的一戶拆遷戶,戶主是絹紡廠一名姓王的老工人。看到一家人正忙著整理東西,徐良驥詢問廠里是否已經安排好住處:“那名老工人說都已經安排好了,沒有想到的是他還說了一句‘我保證完成’。他說他家祖祖輩輩都生活在中山路上,對這條路是非常有感情的,但是現在城市建設需要,他樂意搬遷,以后告訴兒孫,家里也是為城市建設做了貢獻的。”
一則手記
塑造一座“有生命的城市”
D
30年滄桑,30年巨變。嘉興的城市人口從1981年的11.4萬人,增加到如今的近70萬人;建成區面積從1981年的7.67平方公里,擴大到如今的近90平方公里,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笑聲里摻著幸福。
城市是有生命的。2012年,我市在《嘉興市城市有機更新總體規劃》的引領下,正式啟動城市有機更新。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嘉興也面臨著工業圍城、道路擁堵、環境污染等問題,而城市有機更新可以說是城市的一次再生。”據市規劃管理局常務副局長鄭戚良介紹,城市有機更新將全面保護和發掘舊城區、舊廠區豐富的古典遺存與地方文化、近現代遺存與文化,使城中片成為體現嘉興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載體,以及市民留存歷史記憶的核心空間。
目前,我市正在進行2003版城市總規的修改工作。不久的將來,我們將“遇見”一座清新自然、城鄉融合的現代化網絡型田園城市。
“城市和田園將相互融合,城市里有田園,田園里有城市。”鄭戚良在描繪未來的“大嘉興”時說,今后城市控制范圍將擴大,物流業等產業功能布局將更為合理,軌道交通等公共交通設施將更為完善,長三角幾何中心的區位優勢也將更加凸顯。
從“中山路時代”到“中環南路時代”,再走向現代化網絡型田園城市,嘉興之城在崛起的道路上步伐堅定。下一個30年,讓我們一起期待,期待嘉興這座城市的振翅騰飛!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城市綠色基礎設施:規劃和實施的戰略方法
2013年,綠色基礎設施歐洲戰略被采用,并明確地涉及到城市空間。在歐盟層面,綠色基礎設施的概念已經根植于歐盟生物多樣性戰略中,因而明確地提到自然保護。在我們的理解中,城市自然保護包括物種和棲息地保護(生物多樣性),【詳細】
健康規劃:英國綠色基礎設施(GI)規劃原則
親近大自然對于居民的身心健康舉足輕重。城鄉規劃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塑造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人居環境。在英國,積極應用規劃手段,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多親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機會,逐漸成為規劃機構及各類自然保護團體的【詳細】
推進建設彈性城市 解決交通問題要靠規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強調要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這一論斷對我們推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