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萬畝退耕地“長”出十萬畝致富林
“國家要生態、地方要經濟、群眾要收入。”當2002年重慶市正式啟動“退耕還林”工程時,不少人對地方經濟發展和群眾收入問題有所擔心。然而,回眸十年來的退耕還林之路,重慶綦江區卻在三者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退耕還林,坡耕地披上綠裝
20日,當記者來到重慶綦江石角鎮時,漫山遍野的花椒林給人心曠神怡之感。“以前,這里都是坡耕地,看不到一點綠色。”在石角鎮回伍村四社的一個山坡上,村民周英正忙著為花椒樹除草。她告訴記者,這個地方是全社地理條件最差的地方,最開始還有一點坡耕地,但效益非常低下,后來,隨著大量村民外出務工,這些坡耕地逐漸成為了荒地。
2002年起,重慶綦江針對25°以上坡耕地以及荒山,按照區位優先(即采空區、坡耕地、農戶土地依賴弱的優先)、規模優先(即50-100畝成片以上實施)、產業優先(滿足生態優先原則下)、誰積極誰優先的原則,全面啟動退耕還林。
全區退耕還林面積達到24.15萬畝。其中,石角鎮有2000畝、回伍村四社有100畝坡耕地被納入退耕還林工程。經過多年生長,這些樹木逐漸成林,原本荒蕪的坡耕地披上了綠裝。每年退耕還林的補助,也為當地農戶增加了一部分額外收入。
連片扶持,造就十萬畝致富產業
“雖然山綠了,但如果沒有后續產業支撐,退耕還林成果就很難鞏固。”重慶綦江區林業局副局長陳林表示,為了實現國家要生態、地方要經濟、群眾要收入三者間的平衡,重慶綦江在退耕還林初,就大量布局生態與產業兼用林。比如在石角鎮,其2000畝退耕還林地就基本種植的花椒。
隨著花椒樹逐漸成林,其效益也開始逐漸顯現。為此,重慶綦江將花椒產業納入全區農業產業發展總體規劃,花大力氣培育。“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投入大量資金,完善花椒種植區域的基礎設施,進行連片扶持。”石角鎮一負責人介紹,以回伍村為例,政府就整合各類資金,為種植基地進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共建設水泥路4公里、機耕道3公里、蓄水池15個。
基礎設施的改善,吸引了業主前來發展花椒產業。比如石角鎮,原有的2000畝退耕土地,就吸引了33名業主前往發展花椒產業。截至目前,石角鎮花椒面積已突破5萬畝。而重慶綦江區近萬畝退耕土地,則吸引了近百位業主發展花椒產業,全區花椒林總面積達到10萬畝。
產業的發展,不僅鞏固了退耕還林成果,更促進了當地農戶增收。農戶不僅能從土地流轉中獲得固定收益,還可以就地打工賺錢。以回伍村的花椒種植基地為例,業主每年給予農戶的人工費就超過60萬元。
提檔升級,讓鮮花椒實現錯季銷售
只有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好,退耕還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才會越來越好。為此,重慶綦江區持續加大對該產業的引導和扶持,促進產業提檔升級。回伍村的花椒種植業主陳勇最近就非常繁忙,忙著對建設花椒烘干加工廠和冷鏈凍庫進行選址和市場調研。他告訴記者,鮮花椒一般七八月上市、售價約3—5元/斤。但如果通過冷鏈凍庫抽真空、保鮮味,在十月錯季銷售,售價就能達到10元/斤。同時,通過烘干等加工手段,也能擴大花椒的銷售市場和時間。這樣,就能促使整個花椒產業發展越來越好。
編輯:wenweihua
相關閱讀
重慶大巴山發現大面積野生珙桐群落
植物學專家日前在重慶大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發現大面積野生珙桐群落。這也是城口縣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首次發現大面積野生珙桐群落。【詳細】
重慶銅鑼山國家礦山遺址公園 “桃心”水坑
位于重慶渝北區石船鎮內的銅鑼山國家礦山遺址公園,是當地政府將上世紀70年代采石留下的礦坑、懸崖絕壁打造而成的。【詳細】
因建水電站這座古鎮成了重慶最美古鎮
到重慶旅游,多半會去市區的磁器口古鎮,這里還保留著重慶的老城風貌,每天游人如織。不過重慶最美的古鎮可不在主城區,而是在距離重慶市區大約四個多小時車程的酉陽,烏江岸邊有一座龔灘古鎮。【詳細】
重慶這些城市雕塑濃縮了歷史和文化
城市雕塑是一個城市的藝術名片,每座雕塑都被賦予該城市的文化寓意。在重慶,也有大量城市雕塑濃縮了重慶歷史和文化,透過它們可以感受到重慶的藝術氣息和城市的脈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