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靈璧石的欣賞崇尚什么,是本文的主題,其本身所含意思:其一,作為天下第一石,靈璧石是講文化的;其二,靈璧石文化是注重品格的,靈璧石之造型、品種變化,不可勝窮,約之不出形、質、聲、色、紋、意境、神韻、妙境諸品,但要對靈璧石的文化內涵進行欣賞,正象蘇東坡的見解:“世之工人,或能曲盡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馬克思說:“要欣賞音樂,就應有音樂之耳。”類推之要欣賞靈璧石不僅要有靈璧石的耳朵,還要有靈璧石的眼睛,并且要有容易激動的情感。其實對靈璧石的欣賞尤如看人相同,人有神,靈璧石亦有神,賞要求賞靈璧石之性情、品評靈璧石如品評一個人用六法一樣,魏·劉邵《人物志》:“凡人之質量,中和為貴矣。”他所說的“質量”是“量其材質,稽諸五物”,“其在體也、木骨、金筋、火氣、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骨植而柔者,謂之弘毅……氣清而朗者,謂之文理……體端實者,謂之貞固……筋動而精者,謂之勇敢……色平而暢者,謂之通微……五質恒生”。這是指超越物質質地的“情”。由此可見,靈璧石“文化”也包括讓人心動的“情”字,如靈氣、意境、神韻、妙境、感悟等。至于品格是文化精神引出的,靈璧石文化品格實非高人逸才不能辨,我這里敢于拋磚實有冒無知的膽大之嫌。
中國傳統觀念里對藝術品的欣賞講究一個“理”字,靈璧石作為藝術中的藝術須有石理,而石理綜合了物理、情理。物理即靈璧石的形、質、聲、色等,“以情之自然,容物之微妙”即靈璧石的生命狀態。為什么賞石要賞“靈璧石性情”,上面講了“人有神,靈璧石亦有神”,因石中形象不能是無情無生命的塊然之物。情理之“理”是指“條理”、“秩序”,有人在比較中、西方思想時說:“中國人始終不分外界的秩序與內界的秩序之不同”,“中國所謂的天人合一不在認識上,即不在靜觀上,中國思想的奇特之處即在于此。”把理不當作是個固定的秩序,而認為是在自己與以外的一切關系上由自己的活動而得宜,乃致生有分際,這個分際就是理。賞石之事,也是一種活動得宜不得宜,分際也就在于人情,故賞靈璧石包含情理。
劉勰《文心雕龍》道:“人稟七情,應物所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賞靈璧石有二觀,一曰觀石,二曰觀我,觀石以類情,觀我以通德。人稟自然的七情,有感而發,而“化乎內”所發的是不一樣的,靈璧石須得神,而神必須托于氣乃生,古人認為:“天地至精之氣,結而為石”,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無不以氣為本,故靈璧石不可無氣。但若止于此,有時略顯不足,因“氣有清濁厚薄,格有高低雅俗”這就是氣格。
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引導下,中國人養成一種社會風尚,或民族精神總結為兩點:一為向上心強,一為相與之情厚,向上心,是于人生利害得失之外,更有向上一念者是(不甘于錯誤之心,是非之心,好善服善之心,要求公平合理,擁護正義,知恥要強,嫌懶散而喜振作……)這就是中國古人謂之的“義”、“理”,惟中國古人得脫于宗教之迷蔽而認取人類精神獨早,其人生之態度所有之價值判斷乃悉以此為中心。所謂“相與之情厚,乃是中國古人卻正有見于人類社會之和諧。”人自身是和諧的,人與人是和諧的;以人為中心的整個宇宙是和諧的,而“和諧”之點即清明安和之心,即理性。這也是幾千年的文明史的最大貢獻,那就是認識了人類之所以為人。
作為中國賞石文化的一種,靈璧石文化當然不會例外,賞石者的性情、人格修養,歸而為一。人的生命,不自一個人而止,人類生命廓然與物同體,其情無所不能,超越生理本能,超越自我,靈璧石的形、質、聲、色、紋及意境、神韻、妙境等特征的不同,品格有雅俗之分。但它們都是靈璧石生命的節奏和性情的反映,代表的是一種境界。傳統思想認為人性本來具有“善”的傾向,人生而逐漸墜入習慣之中,人應當努力回到生命的自然,這就是“理性”。理性就是順乎生命自然的規則——活氣。生命之理即是恰合生命規則,直覺便是活氣發見于外面者,真正的“活氣”是生機的活潑,即生機的暢達,生命的波瀾。靈璧石的精絕妙品的魅力,以人情的希冀與鄙棄為去取,就是通情達理。所謂賞石學問應當就是講這個的。“因情文生,因文見情”靈璧石文化才升華到藝術的高境界——感悟。
對靈璧石的感悟必須依據內在心靈的原則,心靈又稱“精神”,“內在沖動”妙不可言,是一種無法解釋清楚的概念,它好象是一種超然的受到上蒼神靈秘密資助的活動。由于靈璧石是藝術中的藝術,具有典雅、高貴的氣質及難得的靈氣,賞石就應當是超然的活動,靈璧石對人有一種情感震動,所以說靈璧石藝術形式的內容就存在于它節奏的生命和賞石者精神的諧震之中。
靈璧石藝術形式是千變萬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靈璧石“意象”表現的獨特。卡西爾在《人論》中論述了人的本質是人的無限創造活動,文化現象都是人類符號化活動的體現,科學在思想中給我們以秩序、道德在行動中給予我們以秩序,藝術則在對可見、可觸、可聽的外觀之把握中給我們以秩序。可以說是愛靈璧石的人賦予靈璧石以最高價值和石中權威。儒家思想以“仁”為核心。仁的真義是為已為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達而達人”)“我”總是包含了“他”,提倡人性的自覺,變化自身的氣質習性。強調藝術不僅是藝術本身的美。道家以“自然”為人生的最高境界。這樣不僅是“非功利性”的,更有一種超越性。而靈璧石文化是表達宇宙真理的文章,最能反映這一特質,靈璧石意境,一是客觀物象成為中心的意象,二是反映石之旨意,展現表達意念,三是令人遐想感悟。賞石家經過一定的努力,克服了“氣質之情的表現”成為自然流露的“真率感悟”達心腦雙暢之境界,這才是靈璧石文化品格要達到的極限。當然世間的事物總是不齊的,感悟也有平庸以至淪為低下惡俗的,但那僅僅是個別現象,無損于感悟的高超。
現在石友中一些人僅從靈璧石的表面特點進行物理賞析,離開了靈璧石的形、質、聲、色、紋等表面特征則無話可說,過分執著于形體不能活用精神,領悟不了靈璧石的真正逸趣,如同對一個人一樣僅從象貌、體型、膚色、高矮等基本情況作出一些了解,還談不到真正意義上的欣賞。而如果對靈璧石象進入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去了解他的心性、志向、情感等這也僅是情理賞析,只有對靈璧石見形知意,心到神知,意象萬千,遐想無限,始能進入感悟之高境界,講句實話真正對每一塊靈璧石藝術的感覺都有足夠的敏銳性,看過后立即做出準確的賞析,產生意象,啟迪感悟是一件很難的事。所以說偉大的賞石藝術家都是有獨特思路跟常人不一樣。因靈璧石的藝術性所要表現的內容很多,很復雜多變,上關天文下關地理中關人情,故賞析靈璧石須正其心,誠其意,致其知,身定心靜,神安而慮,溫故而得新感,熟慮而生大悟。但對靈璧石的感悟是很微妙的,有可述不可述,只意會難言宣之別。如同佛教中悟禪一樣,無法著書立言,那么禪悟是什么狀態呢?用兩句詩來形容就是“少年一段風流事,只準佳人獨自知。”(看似艷詩,實是一種悟的意境)對靈璧石的感悟有時沒法說,說不清,不便說,其文化高深之處就是在于此。
下面舉個例子,我收藏一方靈璧石就是本文插入圖中名為“聰明難”的這方靈璧石,第一物理賞析:表面象一座山峰,石中有靈璧石特有的白筋形成兩只大眼睛,山的次峰象兩只大耳朵,還有一只鼻子扭向一邊,又象一個山隱士。第二步情理賞析:兩只炯炯有神的大眼,審視著世態炎涼,一雙垂肩大耳似傾聽人間悲歡離合的訴說,其鼻子扭到一邊是對人間百態不屑一顧,把嘴巴隱藏起來是怕言多有失。第三步對此石的感悟,“聰明,聰明,耳聰目明”,耳聰即聽得多,目明即看得多,只有聽得多、看得多,才謂之聰明,人之所以長兩個耳朵、兩只眼睛、一只嘴,意思就是讓人多聽多看少說的,尚若相反,要長一只眼睛、一只耳朵、四長嘴那世界還不狂言四起、躁聲不絕,令人寢食難安,它給人帶來什么感悟呢?就是教人多聽多看少說話達修身養性之目的。
可見對靈璧石由物理到情理再上升到感悟的賞析,反映了靈璧石文化品格的表現力、感染力,為賞析活動增添了意味,使靈璧石走向更高的審美層次,也不知不覺地變化了賞石者的氣質,使之淡泊中清氣襲人,置高雅俗念全消,提高了人生境界,促進了人與人、人與靈璧石、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