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為主心境為用 訪臺灣池坊花藝師余仲騏
池坊作為日本插花流派的源頭,也是東方式插花的典型代表之一,其深厚的內涵足以讓一個花藝師研修終身。在臺灣,池坊協一級教授、準華綱、知名花藝師余仲騏非常欣賞高雅和諧、自然含蓄的池坊花藝,通過多年來對池坊生花新風體和立花新風體潛心研究,他創作出大量具有強烈個性的作品,并贏得臺灣業界廣泛尊敬和認可。
余仲騏介紹,現代社會屬于個人的空間、時間越來越少,而新品種花材劇增,由45世家元池坊專永先生所創的生花新風體和立花新風體更能符合現代人的需求。像立花新風體,在空間上的配置更寬廣,花葉運用與搭配更自由,造型及色彩也更活潑,同時透過立花新風體的創作,還能體現出作者強烈的個性。
余仲騏最為著迷的是持續培養個人作品的獨特性,他追求具有華麗感、戲劇感的作品。作為一位專修池坊花藝的花藝師,余仲騏將自己當作導演來看待,他在作品里盡情展現自己的創意。余仲騏作品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富有“故事性”。他將日常生活中的遭遇、心情等借助插花傳達出來,就好比人們聽到不同的音樂,腦海里就會浮現出不同的畫面一樣。
“不同的花藝作品同樣能將作者的主觀感受帶給觀者。”余仲騏舉了一個例子,某天他和家長討論了一些小朋友學習上的事情,讓他聯想到自己小時候常常被家長教育“三分天才七分努力”,小時候他不甚了解,但當自己成為授業者時,余仲騏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大家的資質都是差不多的,差別只是花了多少心血在這上面而已。”在這種感悟和情緒之下,余仲騏隨性地選擇花材做了一件作品《無限》:青龍葉作為主花材營造線條流動感,白鵑梅、日日春、伊吹為配花,輔以藍色玻璃花器。線條的流動感正好表達出那時候余仲騏的心情。
“花有花的個性,每種花材就像演員,我會按照自己對不同花材的感覺和理解選擇花材,就像按照演員特點安排出演角色。”為了當好這個導演,余仲騏特別注重接觸自然、研究自然生態。初學者特別喜歡選擇進口花材,似乎只有新奇的花材才能夠表現出作品的美,但是他們的作品大多只有華麗的外形,而欠缺內涵和生趣,反而失去池坊的插花精神。余仲騏認為,池坊是表現自然的美,所以不管什么花材都可以使用,他經常會用路邊一些普通的小花小草創做出有深度的作品。另外,余仲騏幾乎有一半以上的作品都是廢物利用,或是隨手采摘來的花草,包花的牛皮紙、紙箱子甚至竹簍對他來說都是寶。他認為花與花器的配合非常重要,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加強,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花藝師將廢棄的物品作為器皿,通過變形、加工等創意,做成美麗的作品。
為了增加創作靈感,對于不同流派的花藝作品、時尚雜志、建筑、室內設計、景觀設計甚至水墨畫、西洋畫、雕塑等,只要余仲騏覺得美的東西,他都會去觀摩,這些藝術的材質、造型,精神的表達等方面,他認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如雕塑家要用怎樣的材質搭配才能表達內心的熱情,音樂家又用怎樣的節奏讓樂曲高潮迭起,這些都可以拓展思維。有時思維是單向的,有時是多元的,這就是創作上最有趣的地方。
編輯:songgaofeng